词条 | 欹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欹器先秦时期宗庙祭器。其特点为倾斜易覆,故又称为“宥坐之器”。宥即右,意思是将此器置于座右以为戒。《荀子·宥坐篇》记载: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为何器?’ 守庙者曰: ‘此盖为宥坐之器。’”于是孔子叫他的弟子往欹器内注水,注到适中时欹器就正了,当注满时欹器倾覆了,而空着的时候亦为倾斜状态。因此孔子“喟然而叹曰: ‘吁!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欹器大约为陶制,其具体形状今已不详。 欹器本作欹器。一种符合重心变化而导致或倾或直的古代巧器。本用于汲水, 后作为道德规范或行为标准的“宥坐之器”。半坡尖底瓶当为其原形。周庙中有欹器,虚则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据《晋书·杜预传》,周庙的欹器, 在汉末战乱中绝其形制, 不复存。关中发明家杜预于晋武帝初年创意造成,并奏上,帝甚嘉叹。又据《南史·祖冲之传》,晋时杜预有巧思,造欹器,三改不成。《太平广记》亦有:杜预造欹器不成。《隋书·天文志》载,隋代宇文恺、耿询等人在长安将其用于控制称水漏器中水位的高度, 从而得到比较恒定的壶漏流量。之后,历代皆造欹器。 欹器欹(qi)本作“攲器”。古代的一种巧器。原为灌溉用的汲水陶罐,系绳的罐耳,位于罐腹靠下的部位。空时重心在罐耳以上,用绳悬挂时,罐身倾斜,便于打水,水到半罐时,重心移到罐耳以下,罐身自动扶正;当水灌满时,由于重心上升到罐耳以上,又很易倾覆。这种汲水陶罐略加改型,被称为欹器。《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并装水作了试验。按宥与右同。此以欹器讲不可自满的做人道理,似座右铭。晋杜预、南朝祖冲之等曾仿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