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正字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正字通字书。旧本或题明张自烈撰,或题清廖文英撰,又有题张自烈、廖文英同撰者。据前人考证,此书本系张自烈作,后书稿为廖文英购得而“掩为己有”。但书前列有满文十二字母,却是张自烈在世时所未有,系廖文英后来续加的(《四库提要·经部·小学类存目一》)。张自烈(1564—1650),字尔公,号芑山。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县)人。明崇祯末官南京国子监生,人清后累征不仕,晚年卜居庐山。另著有《四书大全辨》、《古今文辨》、《诸家辨》及《与古人书》等。 正字通(明)张自烈编,或题“廖文英撰”。12卷。清人谓文英购自烈原稿,据为己有。体例一如《字汇》,收字亦与之接近(近33000字),考据稍博,但常有穿凿之说。今存最早版本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本。 正字通十二卷。明张自烈 (1564—1650)撰。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宜春 (今属江西)人。崇祯末为南京国子监生,入清累征不就,晚年卜居庐山。博学洽闻,著作尚有《四书大全辨》、《诸家辨》、《古今文辨》等十余种,今皆存于世。《正字通》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其体例与梅膺祚《字汇》相同,共十二卷,分二百一十四部,部首次序与每部之内诸字的次序均按笔画多少排列。张氏此作意在补正《字汇》,所以较为详博,编排与注释均有改进:(1)《字汇》按分部分画原则,把一个字的古、籀、讹、俗各排在所属各部;《正字通》虽亦分见各部,但在本字之下还分别注明名个异体,如“叟”字下列有“𤆌”、“”、“”等。(2)《字汇》各部所收的联绵字如“鹦鹉”、“蟋蟀”之类多前后两见,注释重复;《正字通》则只在第一字下解释,如“狻猊” 只在“狻”下所释,“猊”字下注音切,谓“见前 ‘狻’ 注”。(3)《字汇》给字作的注音很乱,往往同一个音还要注上诸家的几个切语,往往广注叶音,使读者无所是从;《正字通》一音只注一个切语,对叶音也有所删减。(4)《正字通》扩大了采注书籍的范围,增加了佛道两教和医药、方伎等书中的文字,考据征引亦较《字汇》丰富。至于所收字数,二书均为三万三千字左右。《正字通》的缺点是:有一字重见于两部的,如“垔”字既入“西”部又入“土”部,“羆”字既入 “网”部又入 “火”部。引证有的不具书名,如“一部”的’ 一” 字注引 《礼运》、《乐记》 不具书名《礼记》;有的不具篇名,如“人”部“偲”字注引《诗·齐风》不具篇名。《正字通》曾通行一时,人人奉为兔园册,至清徐文靖作《正字通略记》、胡宗绪作《正字通芟误》,足见其影响之大,因而成为《康熙字典》的主要蓝本。《正字通》旧本或题“国朝廖文英撰”或题“张自烈廖文英同撰”。廖文英(生卒年不详)字百子,连州 (今广东连县)人,康熙时官南康知府。《四库提要》云: “考钮琇《觚剩·粤觚》下篇,载此书本自烈作,文英以金购得之,因掩为己有,叙其始末甚详。然其前列国书(满文)十二字母,则自烈之时所未有,殆文英续加也。裘君宏《妙贯堂余谈》又称文英殁后,其子售版于连帅刘炳,有海幢寺僧阿字知本为自烈书,为炳言之,炳乃改刻自烈之名。诸本互异,盖以此也。”现在通行的《正字通》是康熙时秀水王氏芥子园重刻本,卷首有康熙九年 (1670) 的张贞生序和康熙十年(1671)的黎元宽序。《四库提要》据通行本著录于《存目》 中。 正字通(明)张自烈,(清)廖文英编,董琨整理。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12卷。系以梅膺祚《字汇》为蓝本,加以补正编成。收字33549个,体例依《字汇》之旧,仅把散见于各部之异体字附于各本字之下;每字每音只注一个反切,释文中比《字汇》增加了一些书证。本书另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2月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