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殿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殿试科举考试的最高形式称殿试。皇帝办公、朝会群臣的地方称殿。皇帝考问被县州府举荐上来的人才,也叫进贡给皇帝的士人,通称贡士。皇帝策问贡士称殿试。始于唐代武则天时,以后历代沿用并进一步完善,至明清时殿试已分为: 1名为状元,2名为榜眼,3名为探花3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后天授元年 (公元690年)》: “二月,辛酉,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 《清史稿·选举志》: “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 《易》、《书》、《诗》、《春秋》、《礼记》 五经命题,谓之制义。三年大比,试诸生于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试者为贡士。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名第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乡试第一曰解元,会试第一曰会元,二甲第一曰传胪,悉乃明旧称也。” 殿试科举考试方式之一。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会试)合格奏名举人的复试,又称御试、亲试、廷试等,是三级考试中最高、最后一级考试。“殿前试人”始于唐高宗之时,但并非是常举,而只是制举。武则天殿前试人亦是制举;即使是常举,也不过是由皇帝代行考功员外郎之责的省试,而不是省试之上的殿试。作为贡举三级考试最高一级的殿试,则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 (973年)。宋太祖之所以创立殿试制度,主要目的在于在收兵权之后,将取士大权也收归自己亲自掌握,使及第进士成为“天子门生”,以巩固和加强赵宋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殿试又称“廷试”。科举制度中皇帝于殿廷上对会试取录的贡士亲发策问的考试。源于汉代皇帝亲自策诏贤良文学之士,始于唐武则天时策试贡士于洛城殿。宋初定制,殿试后将进士分甲第五等,元顺帝时分为三甲,且一甲只限3人。明清沿用,一甲3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❶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试。因由皇帝亲自于宫殿内主持,故又称“御试”、“廷试”、“亲试”、“殿前试”。唐武则天曾策问贡士于洛城殿,其后停废无常,未形成制度。北宋开宝六年(973),从下第举人徐士廉所请,始创立殿试制度。太祖御讲武殿亲试,得进士二十六人,诸科一百零一人。从此 ,殿试遂为常式。八年,又别为升降等第,始有省试、殿试之分,省试第一名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举人经省试中第,须再赴殿试,才算真正登科。从此,取士大权收归皇帝。宋代殿试一般在三月间举行。殿试开考时,选派初考、复考、详定、编排、点检试卷、封弥、对读等官。初,进士科在一日内试诗、赋、论题,自神宗熙宁三年(1070)起,改试时务策一道。宋初,礼部奏名参加殿试者,只是一部分人被录取,自仁宗嘉祐二年(1057)起,凡参加殿试者,非杂犯皆免黜落。殿试完毕,由皇帝主持唱名仪式,合格者按等第高下授本科及第、出身、同出身,释褐授官。中榜者为“天子门生”。惟有官人不得定为状元。后代均沿设。辽兴宗重熙五年(1036)始立御试进士之制。金代,设读卷官十九人,初黜者亦赐第,称为“恩例”。初或设二状元,后改一名,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亦称一、二、三甲。元代,设考试官二人,读卷官二人,又以监察御史二人掌其事。取中者分三甲,两榜(蒙古、色目人为一榜,汉人、南人为一榜)前三人赐进士及第为一甲;余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为二、三甲。明初定于会试同年三月初一举行,后改为三月十六日。洪武、永乐间于奉天殿进行,迁都北京后改皇极殿。考试内容亦为时务策,或由皇帝亲撰,或由翰林官代拟。以翰林及朝臣文学之优者为读卷官,参阅试卷,拟定名次,呈皇帝裁决。皇帝亲点一甲三名,然后与二、三甲并填写黄榜张贴。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清沿明制,惟考期多在四月,且于太和殿举行。清初,读卷官设十四人,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以八名进士出身之朝臣任读卷官,规定阅卷时间为二日,拟定十卷进呈,遂成定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