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93 气1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气的观念起源甚早。西周末伯阳父认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国语·周语》)春秋时医和提出:“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战国时,开始出现把气看作为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的思想。《老子》:“万物负阴抢阳,冲气以为和。”《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西汉董仲舒认为: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刑相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南宋朱熹提出“理先气后”说,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二)(2)指一种精神状态、道德境界。孟子认为“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的 (见《孟子·公孙丑上》)。《管子·内业》:“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以安德。”(3)指气数、命运。《程氏遗书》卷十八:“问‘上古人多寿,后世不及古,何也?莫是气否?曰:‘气便是命也’。” 009 气见35010廿四节气。 气qi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范畴之一。原指云气,接着扩大为一切气体,最后扩大到看不见摸不着而能起作用的一切细微物质。古代哲学家用气解释一切现象。人是天的精气与地的形气相结合而成的,精气产生人的精神,形气形成人的形体。宇宙最先是气,由气化生出天地万物来。这种最原始的气又叫元气。元气是混浊的,经过长期分化,清浊分开,清气叫阳气,浊的叫阴气。气跟八卦学说结合产生卦气,与五行学说结合,产生五行之气。阴阳之气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有害气体又叫害气、戾气、厉气。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赋予气某些精神成分,如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有道德内容。北宋张载以气为宇宙本体,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灭都是气的聚散。太虚无形,是气的本体。气聚合产生万物,万物消亡又复反于气。虚空是气的本体,万物是气的客形。这就是气本体论,又叫气一元论。明代王廷相、王夫之等人都继承了这种气一元论思想。王廷相认为气能化生万物是由于气中有万物的种子。程朱理学认为气和理是一对基本哲学范畴,理在先,是形而上的,理生气,气是形而下的。这表明理学家哲学是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理派生气和万物,气是组成万物的材料。理派生出气以后再也离不开气。 气energen构成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是一种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黄帝内经·素问》:“人以天地之气生。”《元亨疗马集》“论马儿骡禀气不同者何也”: “夫马者, 禀清气于天, 受元气于丙。”《黄帝内经·灵枢》:“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 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有机体的一切生长、发展和变化, 都是由于气的推动和激发所产生的。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 是东方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 即元气论, 也称精气学说。这种自然观起源于先秦, 确立于秦汉, 同时也渗透到中医和中兽医学术领域中, 以探究人和动物生命的活动规律。 气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和医学名词。在哲学上气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一种极细微的物质。这一概念被引进中医后,其意义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中医书籍中的“气”,既在某些情况下做通常意义的云气、气体、气候等解释,也有特指人体流动着的精微物质或某些功能等意义。如气喘,其中“气”就是指呼吸之气;但元气、正气、营气、卫气、五脏之气等等,则分别有其特定的意义。根据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分有邪气与正气之分(参见“邪气”、“正气”)。根据气的来源分有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又称“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及原动力,与生俱来;后天之气是生命降生之后由饮食、呼吸形成营养人体的精微物质。根据生理功能分有“营气”与“卫气”(参见其本条)。人体脏腑、经络亦各有其气。脏腑之气是构成脏器本身并维持其正常功能的本源物质,它们往往通过其功能是否正常表现其气的状态,常用的名词有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胃气、肾气等等。经络之气存在于经络之中,可维持经络发挥正常的功能。气在人体虽名目众多,但也有共同之处。其作用主要有推动作用(推动血液和水液运行)、温养作用(维持正常体温)、防卫作用(防御外邪侵入)、固涩 (摄)作用 (让血液及其他体液在正常的道路运行或分泌排泄)、气化作用(各种生命物质的相互转化和新陈代射,参见“气化”)。气在人体是不断运动着的。这种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不同脏器、经络之气,其正常运行方式也不一样。例如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肺气宜宣、肝气宜疏泄等等。气的运动一般称之为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气的运行失常,就会出现各种病变。人身之气不足,称之为气虚,主要表现为脏腑虚弱,功能活动减弱,机体抗御病邪能力下降。气虚中又有气陷,多表现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大小便滑泄。气机不畅,有气滞、气郁、气结等名称。其表现为脏腑功能障碍,常出现闷胀、疼痛。气逆的症状随脏器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肺气上逆出现咳喘,胃气上逆表现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可见头晕、昏厥、呕血等。中医中的“气”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应区别理解。 气中医学对于流通于体内的具有活动能力的细微物质的称谓。人体的气,从来源分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禀受于先天,又称原气(元气),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下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周身,推动脏腑组织活动;后天之气得之于呼吸、饮食,按其来源、性能与分布部位,又可分为宗气、营气与卫气。营气与卫气。均源于脾胃,化生于水谷精微,根据其性能与分布,一分为二。其中富于营养者,性精专柔顺,化而为血,行于脉中,输布全身起营养作用;性慓疾滑利者,善于窜透,不受脉道约束,在外傍脉而行,输布胸腹皮肉,起着温养、护卫作用,所以前者称为营气,后者称为卫气。营气与卫气虽然名称不同,功能各异,但它们同源于水谷,其功能活动又密切联系,中医学以营属阴、卫属阳,营卫阴阳互济互用、相互转化认识其间关系。宗气。饮食水谷所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的大自然之气相结合而积于胸中所生成,其积聚之处称为气海,是一身之气流行的出发点和归宿之处。此气上出于喉咙而行呼吸,下贯心脉以行血气,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等感觉功能以及心搏强弱和节律,皆与宗气盛衰有关。所以称宗气者,尊称也。此外,中医学又有真气、正气、脏腑经络之气等多种名称,均系气的基本概念所派生。真气是原气与宗气的结合体;正气是对应邪气而言的机体抗病物质及其能力;脏腑经络之气是真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起推动和维持其生理活动的气的别称。又,中医学将气运动变化发挥的各种生理作用称为气化,如精、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与排泄,包括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转化成气血、津液,津液代谢而后化汗、化尿,饮食物经消化、吸收后的残渣化为糟粕排出等均是,因此气化过程就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 气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术语。指万物的物质本原,也指人进行审美活动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都属于这一范畴,它决定作品的个性、艺术高度和审美价值。参见“哲学”中的“气”。 气❶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活动力很强,不断运动着的特性。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如精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又是一切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力,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从生理功能上大致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气中国哲学范畴。❶指一种细微的物质,以之为万物的本原。西周末伯阳父有“天地之气,不失其序”的说法。战国时庄子认为,“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西汉董仲舒赋予气以道德属性,以德、刑释阴阳。东汉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提出元气自然论。北宋张载以太虚释气,初建元气本体论。南宋朱熹以理释气,提出“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之说。明清之际王夫之以“虚空皆气”之说发挥、发展元气本体论。近代严复等人以“以太”释气,使元气论具有某些科学色彩。 气中医养生用语。是充养人体的精微物质及人体脏器的功能活动。如《庄子》中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在古代医学里、气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如:《难经·八难》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根据其分布的部位及功能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 气(1)指构成天地万物的特质微粒。气的观念起源于西周,当时人们即以阴阳二气的力量消长解释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老子把气纳入其哲学体系。《管子·内业》提出 “精气”说,认为天上列星、地上五谷和人的精神都由气构成。庄子以气之聚散解释人之生死。东汉王充提出 “元气”说,认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元气即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禀气即人生来对气的禀受。人的生死祸福由禀气而定。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气本论”,以气为宇宙本原,认为凡虚空皆气,世间一切都是气的聚散而成,聚而成为万物,散而复归于太虚。张载、王夫之认为,万物阴阳动静的变化,事物种类和特性的形成,都是生生不息的气的运动 (气化) 的结果。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也肯定气的物质性,但认为“气”是“理” 的派生物,理在逻辑上先于气、主宰气。二程、朱熹认为,理是本体,气是理的材料或功用,理离不开气。(2) 指一种精神境界。孟子的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所向披靡。古代儒生、士大夫认为,人应当具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道德风貌。平日要“养气”,即加强人格修养,培养志气、气节。(3) 中医指人体内能使各器官正常发挥机能的原动力,如元气、气虚等; 又指一些病象,如气湿等。(4) 旧指气数、命运,即决定国家盛衰、人之安危的一种神秘力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