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点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点染dianran写作时有些地方点明,有些地方渲染的写作技巧。 点染Dianran写作技法之一,即有些地方点明,只做必要的交代;有些地方渲染,给以背景的烘托。它源于中国绘画,绘画时,给人物配上背景并着色即为点染。借用到文章写作上,便是先点明主旨、感情,再用景物渲染、烘托,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如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开篇两句,先用“念去去”点明人物的行踪,然后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和“楚天阔”三样景物来渲染,衬出远别的离情。接下来四句,只用“多情自古伤离别”点明全词主旨,用“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人物的感情,再用“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大笔渲染这种情感,读来使人回肠荡气,感慨至深。 点染原指挥毫作画的方法。点是勾勒,染是渲染。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有“随宜点染,即成数人”。这里转指一种把抒情、议论跟叙事、写景相结合以突出题者的写作技巧。点,是正面抒发感情、阐述见解、亮明观点。染,是为了突出题者所作的形象刻画、景色描绘和叙事等。先抒发感情或亮明观点,并以此为意脉,再作一些必需的景色描绘、叙事等,是先点后染。如李斯《谏逐客书》、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等。先描绘客观景物或叙事,情以景兴,然后再亮出观点、阐述见解等,是先染后点。如南宋林景熙《蜃说》,先记叙作者亲眼目睹在浙江海滨所见海市蜃楼奇观的情景,语言凝炼生动,景物如历历在目,然后借题发挥,亮出主旨,即将历代帝王奢侈享乐之宫殿比作稍纵即逝的海市蜃楼,从而抒发自己对南宋终遭灭亡的万般感慨之情。点、染交叉出现,类似“夹叙夹议”手法,叙议熔合,是交叉点染。这种交叉,可以使文章收到叙事见理趣、议论蕴深情的艺术效果。例如宋苏轼《放鹤亭记》,先写隐居在云龙山的张天骥草堂被淹之后修建放鹤亭事,山、亭之景色描绘对写隐者自得其乐来说是一种渲染,在写与张对饮之乐中引出历史上卫懿公因好鹤亡国和刘伶、阮籍以醉酒保全真性来作对比,用对话形式抒发感慨见解,强调隐居是真正的乐趣,这是点。再写张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又是染。点染的结合要注意自然贴切,叙事或写景要脉胳连续,不可因插入改论而显得支离破碎,议论要与叙事、环境等和谐相关,才能起到突出主旨的艺术效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