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污染Shuiti wuran由于过量的无机物、有机物及高温废水等物质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通常人们说的水污染是指后一类。常见的水体污染有:化学物质污染。化学污染物中,有些是有毒物质,如DDT、六六六等有机有毒物质,及氰化物、氟化物及重金属等无机有毒物质。许多有机污染物,在自然条件下难于被分解,对人类和其它生物危害很大。需氧物质污染。生活污水、牲畜污水、食品加工及造纸等工业废水中,含有许多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水中分解时,需要消耗水中的大量氧。因此可造成水中溶解氧的减少,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正常生长。如果溶解氧耗尽,水体会进一步恶化,产生难闻的臭气。植物营养物污染。生活污水和一些工业废水中常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废水进入水体后,会使水体中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多。因而使藻类大量繁殖。这种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它可使水质不断恶化。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是目前海洋中普遍而严重的污染之一。大量石油浮在水面形成油膜会影响水中的气体交换,并导致鱼类和浮游生物的死亡,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水鸟的正常生存。热污染。它是工业企业向水体排放高温废水造成的。它使水温增高,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病原体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排出的污水及畜禽饲养场和生物制品工业的废水中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等。水体受病原体污染后,会传播疾病。由水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有痢疾、伤寒、霍乱、肝炎、血吸虫病等。 水体污染water body pollution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利用价值的现象。水体污染,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生活污水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农田排水污染、矿山排水污染和垃圾及废渣经淋洗而造成的污染;按水体污染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按污染程度可分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按污染物质或其能量可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和盐污染等;按水体的类型可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海洋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等。 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引起水质下降,利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的现象。水体的组成包括水体中的水、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质、水体底质和水中生物。水体污染的研究内容包括水体的这些部分的污染过程、污染程度、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的机制和规律等。 水体污染源指水体污染物的来源。按污染物的发生源地分: 工业污染源,即由工矿企业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排入水体; 生活污染源,主要指城市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体; 农田污染源,是农田的灌溉排水和农田上的降雨径流把农田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质带入水体; 天然污染源,指在某些地球化学异常地区富集的某些化学元素进入水体,或天然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进入水体等。这些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作用,以工业污染源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排入水体的废水中,工业废水约占四分之三。按进入水体的方式,水体污染源分为点源(点污染源) 和非点源 (非点污染源)。点源,一般指有固定范围的污染场所或装置,排出的污水由稳定的排污口进入水体,如工厂的排污、城市生活污水通过下水道向水体的排污等。非点源又称面源,一般指降雨径流冲刷地表,坡面径流把地面污染物质带入水体。以这种方式造成污染的范围和污水进入水体的地点不固定,如农田污水、城市和矿区地面污水等。非点源的排污量不仅决定于污染源 (如农田对污染物质的贮存量),还决定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下垫状况等。 水体污染物指进入水体后使水体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这种物质有的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也有天然的。污染物往往本是生产中有用物质,有的是人和生物必需的营养物质。这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氮和磷是植物的营养元素,如果它们在水体中较长时间内含量较高,就可能产生人体中毒和水体富营养化等有害影响。有的物质进入水体后通过化学反应、物理和生物作用会转变成新的危害更大的污染物质,也可能降解成无害的物质。 有机污染是生活污水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进入水体形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常见类型。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很多,特性各异,对水体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有的有机污染物有毒,如酚、醛、硝基化合物等,能直接影响水体中的生物。有些有机物本身无毒 (如蛋白质、脂肪、木质素等),但在一定条件下分解,能产生有毒物质,如甲烷、氨和硫化氢等,使水体污染。有机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作用复杂。当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缓慢,大量沉入水底时,会使底栖生物窒息; 当有机物在水体氧化分解迅速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中生物因缺氧而受害; 有些有机物能在水中形成泡沫、浮垢,使水质浑浊、恶臭等。 重金属污染是工厂和矿山排放含有重金属的废水造成的。危害较大的重金属有汞、镉、铬、铜、铅、锌等。这些重金属可溶在水中,也可积在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危害人体。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是对人类危害严重的一种类型。 化肥和农药污染是在农田和林区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经雨水冲洗和溶解,由坡面径流带入各类水体而造成。化肥中的磷和氮大量进入水体长期停留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农药进入水体后,不仅直接危害水中生物,而且可在水体中经过食物链富集,再通过水产品危害人体。这种污染发展很快。 放射性污染: 在陆地水中,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核动力工厂排出的冷却水,其次是开采、提炼和使用时放射性物质的流失。水体中的放射性物质可以在水生生物的表面附着,也可被吸人体内,积累进来,危害健康。 病原微生物污染指生活污水、饲养场污水,制药、洗毛、屠宰等工厂和医院排出的废水常含有病毒、病菌和寄生虫等各种病原体,这种废水污染水体传播疾病,是一种最早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体污染。 此外,还有热污染。它是工厂向水体排放大量温度高的废水造成的,主要来源是各类发电厂排出的冷却水。热污染使水体水温升高,水温升高还会加剧水中毒物的毒性。 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等各种水体的特性和运动规律不同,它们受污染和污染后的发展情况也不相同。 河流是陆地上最重要的水体,大工业和城市多建在河流之滨,依靠河流供水、运输,同时也把废水和污水排入河流,工业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的河流,大多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河流污染有如下特点: ❶污染程度随径污比而变。在排污量相同的情况下,河流的径流量大,污染轻,反之就重。河流的径流量随时间变化,因此河水的污染强度亦可随时间而变化。 ❷污染物扩散快。由于河水流动,上游河段的污染很快影响到下游。河流污染影响的范围不局限于污染发生区。此外,江河中生长回游习性的鱼类,河流某段受污染,会影响全河的生态。 ❸污染影响大。河流是淡水水产品的主要产地,河流污染,还可以通过水生动物 (鱼、贝类) 食物链影响人体; 河流是灌溉的主要水源,河水污染物通过农作物的累积转入人体。 ❹污染容易控制。河水交替快,自净能力强,水体范围相对小,污染较易控制。 湖泊、水库是更新缓慢的水体。其中非排水湖因湖水没有出流,物质积累与海洋中相同。排水湖也常因流速低、水域广使某些污染长期停留,发生量的累积和质的变化,改变湖水水质,造成污染。湖泊污染的主要表现是水体的富营养化。各类污染源排人湖泊的大量生物营养元素 (如磷、氮、碳、钾等和维生素),促使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在水面上形成密集的水花,阻碍水体的复氧作用,使水中缺氧;而藻类死亡和腐烂,又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氧,结果使水中缺氧,水质变劣,最后使水中鱼类等生物消亡。 地下水在岩土的空隙中渗流缓慢。地下水污染具有污染过程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受污染的含水层,在彻底控制污染源后,一般需几十年才能使地下水水质复原。地下水的污染方式分直接和间接污染物两种,前者是污染物直接来自污染源,在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这是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方式。后者是由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质,这种物质进入地下水后造成污染。地下水中硬度的增加就是间接污染造成的。间接污染过程复杂,污染原因、污染来源和途径较难查明。 地下水污染途径可归纳为四类: ❶间歇入渗型。指雨水或灌溉水等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水带,间断地渗入含水层。如淋滤固体废物堆引起的地下水污染。 ❷连续入渗型。由污水聚集地 (如污水渠、污水池、污水渗井等) 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连续向含水层渗透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❸越流型。污染物通过越流方式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如通过破损的井管污染潜水和承压水。 ❹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如污染物经地下岩溶通道进入含水层。 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是地球最大的水体。海洋污染的特点有: ❶污染源多而复杂。海上航行的船只、海域油井可把污染物直接排入海洋,大陆城市和工矿通过河流的排放,污染海洋; 污染物通过气流进入海洋上空,随降水进入海洋。海水中的DDT大都是由大气进入海域的。 ❷污染持久,危害较大。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污染物 (如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等),在海洋中积累,数量逐年增大,并能通过转化而扩大危害。 ❸污染范围大。各个海洋相通,海水不断运动,污染物可扩散到任何海域。海洋中原来多氯联苯不多,而现在从北冰洋和南极海域捕获的鲸鱼体中已有检出,在太平洋复活节岛附近海面采到的浮游生物体中也有发现,证明这种污染物质已由近岸扩散到远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