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长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汉长城敦煌境内的汉长城,历经2000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保存下来。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中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汉长城西汉王朝为保证甘肃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筑的防御城墙。公元前127年,汉朝收复“河南地”后,置朔方、五原郡,移民垦荒,并将秦时沿黄河的长城加以修整,这是汉武帝第一次大规模修筑边防;公元前121年,汉收复河西后,便把长城由朔方沿黄河延长修筑至令居(今甘肃永登)。随后又将长城从令居分段向西延长到玉门。公元前101年汉将李广利伐大宛取得胜利后,汉王朝又把长城延伸到了盐泽(今新疆之罗布泊)。这就是汉代河西走廊以北东西长达千余公里的边塞防御长城。长城在汉代又称为 “塞”, 由每隔5公里左右的小城堡联着。小城堡设有发放警报的“烽台”,称为 “亭”或 “燧”。小城堡按其大小派驻着几十名到一二百名戍卒,由 “候长”、“燧长”管理。遇有敌情,烽台官兵即 “昼举烽,夜燔燧”。自从烽燧通讯预警制度建立后,由于“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长城和烽台为保护河西地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丝绸之路”上往来使者、商贾们的安全,起了重大作用(参见 “文物”类 “甘肃汉长城遗址” 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