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长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汉长城

敦煌境内的汉长城,历经2000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保存下来。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中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以此分段修筑,相连为墙。长城内低洼地则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观察脚印之用,是一种防御措施。
敦煌境内现存烽燧80多座,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汉代烽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烽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烽燧顶部,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间小屋。有的顶部现在还可以见到屋顶塌陷的遗迹和残木柱等。

汉长城

西汉王朝为保证甘肃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筑的防御城墙。公元前127年,汉朝收复“河南地”后,置朔方、五原郡,移民垦荒,并将秦时沿黄河的长城加以修整,这是汉武帝第一次大规模修筑边防;公元前121年,汉收复河西后,便把长城由朔方沿黄河延长修筑至令居(今甘肃永登)。随后又将长城从令居分段向西延长到玉门。公元前101年汉将李广利伐大宛取得胜利后,汉王朝又把长城延伸到了盐泽(今新疆之罗布泊)。这就是汉代河西走廊以北东西长达千余公里的边塞防御长城。长城在汉代又称为 “塞”, 由每隔5公里左右的小城堡联着。小城堡设有发放警报的“烽台”,称为 “亭”或 “燧”。小城堡按其大小派驻着几十名到一二百名戍卒,由 “候长”、“燧长”管理。遇有敌情,烽台官兵即 “昼举烽,夜燔燧”。自从烽燧通讯预警制度建立后,由于“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长城和烽台为保护河西地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丝绸之路”上往来使者、商贾们的安全,起了重大作用(参见 “文物”类 “甘肃汉长城遗址” 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