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江格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江格尔

又名《江格尔传》,蒙古族英雄史诗。在蒙古族文学上,与史诗《格斯尔传》、传记文学《蒙古秘史》并称为古典文学的三大高峰。主要流传在我国古代西域卫拉特蒙古族人民中间。此外,在前苏联哈尔玛克人聚居区和蒙古国境内也有流传。这部作品以昂扬的英雄主义为基调,塑造了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形象,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西域蒙古卫拉特部古代社会草原奴隶制的社会生活风貌。全诗由数十部作品组成,除一部序诗外,其余各部均可独立成篇。每部主要讲述一个中心人物,并由此引发出一次战斗或一些事件。史诗以江格尔、洪古尔为主人公,与英雄勇士啊拉坦策吉、萨布尔、萨那拉等为保卫家乡宝木巴,同进犯之敌赫拉干、芒古里、黑那斯等进行殊死不懈的战斗为情节,歌颂宝木巴的英雄,赞美勇士和骏马,洋溢着草原游牧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艺术上,史诗具有神奇壮丽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具有民族审美方式的兽形类比及铺陈、比喻、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语言是丰富优美的卫拉特民间口语,其间穿插融合了神话传说、歌谣、祝词、赞词、俗谚等多种民间文艺形式,全诗呈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和刚健清新的风格。在国内,195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印行了蒙古文本。1964年,乌鲁木齐也出版了蒙古文本。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新疆人民出版社均出版了汉文译本。在国外,19世纪以来,出版过托忒蒙古文和俄文本,此外,还有德、日、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哈萨克等多种文字的部分译文。

《江格尔》jiangge’er

蒙古族英雄史诗。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地区,此外在苏联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图瓦自治共和国、阿尔泰地区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也有一定的流传。这部史诗产生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5世纪,后于流传中不断丰富,基本定型于19世纪初。我国学者中有人认为它的某些片断产生的时间应该早于15世纪,即蒙古族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江格尔》除一部序诗外,其余各部都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大多数在情节上并不连贯,很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贯穿整个史诗的是江格尔及其亲密伙伴洪古尔等一批正面人物。
《江格尔》的开篇序诗,称颂江格尔幼年时代的业绩,讴歌江格尔的家乡宝木巴地方象天堂一样幸福、富丽,赞扬江格尔的妻子闪射着有如日月的光辉,他的周围都是一些忠诚正直、智勇双全的勇士。序诗揭示了整个史诗的主题思想,就是合力创建与保卫和平、幸福、富强的理想国。
各部作品中的故事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类内容是叙述英雄经过交锋或考验终于结成情同手足的盟誓兄弟的事迹。如在“阿拉谭策吉归顺江格尔之部”中,讲5岁的小英雄江格尔被大力士西克锡力克俘获,处于生死关头。西克锡力克的儿子洪古尔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于是洪古尔和江格尔结为最亲密的兄弟。老英雄阿拉谭策吉看出江格尔和洪古尔结为一体将无敌于天下,便劝说在他扣押下的西克锡力克把权力交给洪古尔,以使宝木巴地方兴旺发达。于是洪古尔掌握了统辖一切的权力,英雄们共同团结对敌。第二部分内容是通过江格尔及众英雄娶亲的各种经历,展示他们非凡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如在“萨里亨·塔布嘎的婚事之部”中叙述勇士萨里亨·塔布嘎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去娶陶尔根·昭劳汗的女儿,一路上战胜了大黑种驼和白鼻梁的红色母驼,还有3位凶悍的勇士。在可汗的宫殿前参加射箭、赛马、摔跤三种比赛,均获胜。于是,陶尔根·昭劳汗把小女儿许配给他,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第三部分内容是讲叙英雄们保卫家乡,痛歼掠夺者的征战故事。如“征服残暴的西拉·古尔古汗之部》中,江格尔远离家乡,漫游天下,当他回来时,故乡已被恶魔西拉·古尔古汗蹂躏。江格尔在小英雄少布西古尔的配合下,冲进魔窟,杀尽妖魔,取回洪古尔的遗骨,用神树叶救活了他。两位兄弟又一道重建幸福的家园。
《江格尔》塑造了以江格尔、洪古尔为中心的众多英雄形象,大都具有鲜明个性。作为军事领袖的江格尔在群众中具有崇高的威信,就连他的骏马也被人们赞颂备至。雄狮洪古尔是古代战斗英雄的典型,在创建理想国中,他屡建奇功,被江格尔誉为“温暖我的太阳”,“我上阵的弹丸和刀枪”。此外象能预言未来凶吉祸福的智多星阿拉谭策吉;刚毅勇敢、冲锋陷阵的勇士萨布尔;能言善辩的祝赞手吉拉干等,都在决定战争胜负中起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江格尔》溶合吸收了蒙古族古代民歌、祝词、赞词、格言、谚语之所长,想象奇特,擅长渲染、夸张,增强了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焕发出特有的民族情调。
从19世纪起,《江格尔》的片断开始在欧洲得到翻译介绍。目前研究《江格尔》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色道尔吉翻译成汉文的15章本《江格尔》。

江格尔

亦称《江格尔传》、《江嘎尔传》。蒙古族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新疆蒙古族聚居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卫拉特部落,到明代定型。史诗叙述江格尔、洪古尔等十二名蒙古族“雄狮”和六千名勇士顽强抗击入侵之敌的英勇业绩。

江格尔

❶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其最早流传于蒙古卫拉特四部,后经民间艺人“江格尔沁”的传唱和各种手抄本的出现,才流传到国内外蒙古聚居区。《江格尔》以主人公江格尔镇压“蟒古斯”(妖魔)的故事贯穿全部,史诗结构严谨,故事完整。每章独立成篇,又都有一个重要的中心人物。这部史诗,除有蒙文本外,还有托忒蒙古文、俄文、乌克兰文、格鲁吉亚文、鞑靼文和日本文等各种文字的版本。
❷《江格尔》主人公名。

《江格尔》

卫拉特蒙古长篇英雄史诗。它主要叙述江格尔率领他的十二名“雄狮”英雄、三十名虎将、八千名勇士以及五百万部众,与严酷大自然和侵略者的代表,恶魔蟒古斯斗争的故事。它一直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在卫拉特蒙古人民中间传唱。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经过无数江格尔齐的丰富、加工,形成现在的长篇巨著。它是研究卫拉特蒙古民族学、人类学、哲学、民俗学、历史学、语言学、文艺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早在上一个世纪初,它先后被西方学者以德文、托忒文等零星刊布,引起世人瞩目。解放后,我国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了色道尔基汉译的十三章本《江格尔》。1978年,新疆“江格尔工作组”组织力量,在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卫拉特聚居地区进行调查,收集、录制、写定十万诗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新疆人民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了托忒文的十五章本《江格尔》,1988年又出版了霍尔查依据这个本子的汉文节译本。目前《江格尔》除托忒文、蒙古文、汉文的版本外,还有德、日、俄、乌克兰、格鲁吉亚、鞑靼、藏等文本行世。

江格尔

蒙古族英雄史诗,也作《江格尔传》。产生于早期西蒙古卫拉特部落,至明代基本定型,19世纪开始有抄本传诵和收藏。195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成立《江格尔》工作领导小组,1980年后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承担工作。在普查采风中发现近百名当今“江格尔奇”,编印资料本14卷。在此基础上编出文学读本4大卷。截至200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托忒蒙文版《江格尔》3大卷,含60章,10万余行,汉译版5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上述各卷的胡都木蒙文转写版4大卷。

《江格尔》

蒙古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一译“江嘎尔”。流传于我国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江格尔”,蒙古语意为“能者”;波斯语意为“世界征服者”;突厥语意为“战胜者”。该史诗与《蒙古秘史》、《格斯尔传》并称为蒙古古典文学三大高峰,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世界著名长篇史诗之一。其产生时间学术界尚无定论,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最晚定型于明代。史诗叙述了江格尔率众英雄战胜敌人和妖魔,保卫家乡宝木巴,并把它建成理想王国的故事。收集整理工作尚未最后完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已搜集到60余部,计10万余行。1958年与1964年在内蒙呼和浩特和新疆乌鲁木齐分别出版了蒙文版十三章本《江格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江格尔》蒙文版共1307页,近两万行诗。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汉文版《江格尔》共534页,38.8万字。前苏联、蒙古、匈牙利、捷克、德国、美国、英国、法国、芬兰等国都出版过有关著作。高尔基称赞《江格尔》“完全没有悲观的情调”。

《江格尔》

蒙古族英雄史诗。最初以口头形式产生,流传在新疆阿尔泰一带蒙古族聚居区的卫拉特人中。包括结义故事、婚姻故事和征战故事三类作品。主要写唐苏克·宝木巴地方以江格尔为首的十二名 “雄狮”英雄和六千名勇士,同侵犯和掠夺他们家乡的各种敌人进行顽强斗争而取得胜利的故事。史诗塑造了宝木巴地方首领江格尔,以及他的左翼首席英雄阿拉坦策基、右翼首席英雄洪古尔以及萨纳拉、明彦等英雄群像。表达了广大民众反对部落之间的混战,渴望得到和平统一局面的强烈愿望。史诗博采蒙族民间各种韵文样式之长,规模宏大,卷帙浩繁,语言优美精练,想象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1984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色道尔吉翻译的十五章本,长达一万三千余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