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阳故宫大政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沈阳故宫大政殿是辽宁省沈阳故宫东路最北面最早建成的大殿。原名“大殿”、“八角殿”或“大衙门”。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命名为“笃恭殿”,康熙时改为今名。它是清入关前,汗王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颁布大赦等重要典礼的地方。殿坐北朝南,呈八角形亭子式建筑,八角重檐攒尖式屋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并饰以绿剪边。外檐每面有四根朱色立柱,柱上设梁枋,斗拱挑出层檐。木结构形式和关内汉族建筑相同,只是斗拱体形较大,每二柱中间仅有两攒平身科。彩画以青绿色为主。两斗拱间的拱垫板上采用了红地沥粉贴金的装饰手法饰龙与火珠,这是宋元时期建筑装饰风格的遗风。殿身八面都用红色木隔子门组成,可以任意开启。殿正门左右二柱各圆雕一条金龙,绕柱盘旋上升,探头空中,伸前爪擢向前面的火焰宝珠。殿下设须弥座台基,周围绕以青石栏杆。殿前南北长195米、东西宽80米的空地中间,辟以宽阔的御路。殿内为彻上明造,有颇为精致、华美的天花、藻井和斗拱。尤其藻井最具特色。它由两层构成,呈八角形。下层八个相接的梯形板块内的中央,均为一朵金色的莲花。花的中心书一金色的梵文文字,花外四角则饰以金色的蔓草和红色的宝珠。这种装饰颇带有清代喇嘛教的色彩。上层顶端为圆形,其内饰一条在祥云间盘躯息憩的金龙。整个藻井色泽艳丽,装饰华美,堪称融汉、蒙、满多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佳作。大政殿造型端庄稳重,华丽大方,具有明显的清入关前的建筑特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