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湖宋*苏轼的五言古诗,《凤翔八观》之五。东湖在凤翔东门外,分内外二湖。诗人写道:“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入门便清奥,况如梦西南。”黄土高原的重山浊水与江水绿如蓝的天府之国是无法相比的,当诗人看到这一泓清潭,仿佛回到了家乡,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诗中又说: “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这就是古时的饮凤池,湖边有许多合抱粗的梧桐树。诗人在东湖留连忘返,“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甚至看天色已晚,离开后,暮鼓敲响时却又再次来到了湖边。 178 东湖在武汉市武昌东郊,故名。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面积87平方公里,湖面约有33平方公里,为中型浅水湖。湖岸曲折参差,素有99弯之称。湖畔东、南、西三方,丘岗起伏,湖光山色,绮丽多姿。听涛区为东湖的游览中心,有行吟阁、听涛轩、水云乡、天长楼、湖滨画廊等景点。珞洪区有宝塔、古寺、烈士墓。朱碑亭在磨山西峰上,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其前方红色大理石上镌刻朱德题词全文。名胜还有九女墩、湖光阁等。 东湖位于市东南。其地为箬篑山的一部分,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时曾在此停车喂马。汉时起即不断有人开采山上青石,历经一千多年,部分山体被凿成高约60米削壁和深达18米深潭。沿山脚则被凿成一湾宽约10米、深约5—10米的湖塘。清光绪年间邑人在此筑堤数百丈,堤内即为东湖,堤外是浙东古运河。景区内壁削岩奇,水深洞幽,因石成景,因水成趣,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沿湖配以雕栏回廊,曲水虹桥,宛如一座巨大的盆景。乘乌篷船游于其中,如入仙境。湖周有六亭,西有“香积”、“饮渌”、“听湫”,东为“寒碧”、“揽越”、“静趣”。所取亭名之妙,启人无尽想象。元代杨载、清代姚大源,近代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都曾留下游踪。湖畔有“陶社”,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陶成章而设。 东湖位于市东北。北宋端拱年间(988—989)这里曾是水军驻地。熙宁四年(1071),台州知州钱喧为游览、排水,始开为湖。经历代整修,成为临海一处风景区。湖面积约660平方米,有湖心亭、半勾亭、流杯亭、忠逸祠、小瀛洲、樵云阁、小鉴湖等。小瀛洲上有嘉靖三十九年(1560)所立明代抗倭名将谭纶画像碑和戚继光表功碑。 东湖位于市东郊。亦名七星湖。古泉州有名的游览胜地。与韩愈同登“龙虎榜”的欧阳詹,曾用“含之以澄湖万顷,揖之以危峰千岭”概其胜。唐贞元九年(793),泉州太守席相在此设宴,送欧阳詹等赴长安应试。唐时湖旁有纪念席相及谪居来泉州的宰相姜公辅的二公亭,岁久亭圮。南宋庆元六年(1200)浚湖,积淤土成4座山丘,淳祐三年(1243)再次疏浚,又堆积3座,合称七星墩,今存残迹。宋以来文人颇多吟咏。南宋龙图阁直学士王十朋有《东湖二公亭》诗,以“二公亭插芰荷间,绿盖红妆四面环”描写七星湖荷景。今湖上仍芰荷遍布,胜景犹存。 东湖位于市东隅。湖依江傍城,如牛角弯环,水面宽千余亩,湖上碧波粼粼,鱼泳鸟集,环湖曲径,竹影婆娑。北宋文豪苏轼曾题“东湖”,石刻今佚。湖东南堤上有古登龙桥,东湖公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翼王亭、石达开祖母碑座等胜迹。现东湖辟为种鱼养殖场。湖藕肥硕,质嫩肉脆。鲜藕与藕粉,为贵港名特产。 东湖位于县城东门外。相传周文王时有凤凰饮水于此,故又名饮凤池。隋文帝时在池旁建岐阳宫。宋嘉祐七年(1062)苏轼任凤翔府签判,动员百姓扩浚池塘,引城西北角凤凰泉水注池中,栽莲藕,种细柳,建亭阁,并改名日东湖。清光绪年间,凤翔知府在湖东扩凿新湖,故今湖分内外。湖区建筑,屡毁屡修。水面自南而北有惠景堂、鸳鸯亭、春风亭、宛在亭、君子亭、断桥等。沿湖滨有一览亭、洗砚亭、望苏亭、不系舟、苏公祠等。苏公祠内又有嘉雨亭、凌虚台及纪念苏轼的诗词、绘画、书法等石刻。湖面荷花映波,风景如画。湖北堤柳垂丝,竹荫匝地。今外湖辟有民俗艺术展览馆,展出剪纸、木版年画、戏剧脸谱、皮影等数千种民间工艺品。内湖辟有凤翔县博物馆。 东湖又名饮马池,位于市区东南隅。面积6358平方米,相传刘邦驻军汉中时,曾在池中饮马。今湖西墙垣中嵌有清代石刻对联一幅:“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横额:“有龙则灵”。背刻“古东湖”三个大字。清嘉庆时于湖侧建三台阁,多角飞檐三层攒尖式建筑。夕阳西下,三台阁倒影湖中,景色雅丽。 东湖位于湖北武汉市东郊。湖面33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约87平方公里。湖岸曲折,景色宜人。湖中有结构壮丽的湖光阁。湖西岸有行吟阁、九女墩、长天楼、屈原纪念馆、听涛轩、水云乡、沧浪亭、濒湖画廊、洪山宝塔、施洋烈士墓等。 东湖川西著名古典园林。在新都县新繁镇西街。始为唐代西川节度使、著名宰相李德裕 (787年~850年) 任新繁县令时所开凿。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王安石之父任新繁知县时常至东湖游览,作七言长诗 《东湖瑞莲歌》。以后官居龙图阁学士的梅挚也写诗唱和,使东湖名声大振。南宋建炎年间新繁知县沈居中在东湖建 “三贤堂” 纪念李德裕、王益、梅挚三人。现存东湖园林为清同治二年 (1863年) 知县程晓松重建,并奠定今日之规模。占地18000平方米,湖面约占1/3。玲珑别致,布局谨严。现存园林建筑20余座,楼、台、亭、阁俱全,还有自宋以来名人学者撰写的碑、匾20余块,楹联10余幅。有 “西蜀名园” 之誉。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在广西贵港市城区内。湖水面积668亩,有一清代白石桥横跨南北,形似巨龙。故有人写诗赞此胜景曰:水从白玉环中过,人在青龙背上行”。清光禄大夫陈璚亲书“东湖”二字石碑立于桥头。这里曾是黄鼎凤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大败清军的古战场。民国十九年(1920年),县长黎庶希在湖的北隅建中山公园。民国二十三年广西政府拔款5000元在园中建翼王亭、石达开纪念碑和石达开祖母碑座。内中有于佑任、李宗仁、白崇禧、汪精卫、黄旭初等名人题字。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又拨款增建湖心岛石达开铜像和“渡船碑”,逐渐成为当地居民与外地游客赏玩的胜地。 东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郊。为杨汊湖、汤林湖、郭郑湖、牛巢湖等湖的总称。集水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湖区港汊交错。其中东湖集水面积约119平方公里,湖泊面积33平方公里。湖岸线长115.5公里,湖长11.3公里。湖底高程15.12米。最大水深4.66米,平均水深2.48米,湖泊容量8150万立方米。纳西南丘陵来水,原为过水湖,于青山港处与长江相接,受江水制约。为著名风景区。 东湖位于江西省余干县与新建县之间。东南濒南疆湖,北邻鄱阳湖。属鄱阳湖内湖。因位于南山之东得名。水面面积32平方公里,水深6~8米。水产丰富。 东湖位于江西省南昌县。唐元和三年(808年)在湖周筑堤,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灌田。凡陂塘598所,灌田12000顷。 东湖在江西省南昌市区中心,湖面约13万平方米。雷次宗《豫章记》云:“东湖,郡城东,周四十里,与江通”。唐代张九龄有《临泛东湖·时任洪州》诗咏此。唐元和三年(808年),韦丹为除水患,首倡治湖。疏浚湖内淤泥,沿湖岸植柳树,有“万柳堤”的称赞。明代以后,东湖分成东、西、北三湖。民国初年,沿湖用红石垒岸,北湖又分成南北二湖,共为四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