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相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法相宗见“慈恩宗”。 060 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唯识宗、慈恩宗。唐玄奘及弟子窥基创立。该宗承继古印度瑜伽行派说,所依经典据称为6经11论。窥基所著《成唯识论》为该宗代表作。以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成立“唯识无境”为基本理论。认为转依是由迷而悟、由染而净的修习目的。用遍计所执性、依他性和圆成实性之三自性说概括全部学说。此外又介绍和运用佛教逻辑因明学。窥基之后主要传人有慧沼、智周等。后此宗逐渐衰微。该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及近代许多思想家从中汲取营养,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曾一度兴起法相唯识之学。7世纪以后,该宗由日僧道昭、玄昉传至日本,分南寺传与北寺传两个传承系统。 177 法相宗中国佛教派别之一。因主张用三性解释诸法实相,故名。创始者唐玄奘、窥基长住长安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又因主张“万法唯识”,亦称唯识宗。重视和介绍印度因明学。玄奘视印度因明为“众妙之门”,并译出了因明学著作《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且对译寮僧伍反复讲说,阐发隐义。译寮僧伍以懂因明为荣,纷纷苦心推究,竞造文疏,尤以窥基《因明入正理论大疏》为最,其注释详细,且多所发表,成为中国传习因明的经典著作。使因明学的研究极盛一时。晚清以后,章炳麟等重弦法相唯识宗,再开研究和传播因明之风。 法相宗即“唯识宗”。 法相宗(见“唯识宗”条。) 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因窥基常住慈恩寺,又称“慈恩宗”。因主张“万法唯识”,亦称“唯识宗”。该宗出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所依经典,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该宗基本思想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概括,按照瑜伽行派的学说,把“识”按其作用和变现分为三类八识。对于认识的职能和作用又有“四分”说,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该宗用“五位” (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 (五位中又各自详细分为若干种,合而为百) 对现实世界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进行概括和解释,所以称“法相宗”。窥基之后有慧沼、智周,仅三传即衰微。近代以来曾一度兴起法相唯识之学。公元635年,日僧道昭入唐,从玄奘学法相宗义,716年玄昉入唐,从智周学法,先后将此宗传入日本,日本法相宗是奈良时期 (710—794) 和平安时期 (794—1192) 最有势力的宗派之一。 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为唐僧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又名“唯识宗”或“法相唯识宗”,由于其创始人玄奘和窥基长住长安大慈恩寺还被称为“慈恩宗”。该宗的主要依据是古印度的瑜伽行派学说,代表著作为《成唯识论》,基本思想可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来概括。唯识宗在唐代曾盛行一时,8世纪~12世纪,在日本也很有影响。但因其主张与中国佛教流行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观点相抵触而没有广泛持久地传播开来。近代曾一度兴起过法相唯识学,这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日文化也有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