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洪范传北宋王安石 (1021—1086)名作。文中提出宝贵的养生思想。他强调养形为养生之本,文中说: “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同时也要重视神性对形体的反作用,文中指出:“充形在于育气,育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致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能保形者养生者也,不养生不足以尽性也。生与性之相因,犹志与气之相为表里也。”这是一种辩证唯物的形神并重的养生观。它对古代哲学也是一个重要发展。 洪范传宋代哲学著作。王安石著。在对《尚书·洪范》的注释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见解。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也称临川先生,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政治改革。宋神宗即位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史称“熙宁变法”。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显示出其改革的勇气。后改革受阻,辞职,封荆国公,赐谥文。擅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学说被称为“荆公新学”。 《洪范》是《尚书》中《周书》的一篇,相传为箕子所作。它以原始五行说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北宋时,五行时而被用来解释历史循环论的“五德转移”说,时而被比附为封建伦理“忠臣孝子之行”。王安石作《洪范传》的目的是为了“考箕子之所述,以深发独智,趣时应变者也”(《文集·进〈洪范传〉表》)。同时,“以刘向、董仲舒、伏生明灾异为弊”(同上),以说明天人不相干,虽有灾异不足畏,为自己的变法革新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洪范传》反对把五行神秘化、道德化的解释。认为:“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也就是说,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五行运行不息,没有穷尽。万物是由于五行在天地间的变化而产生的。 《洪范传》同时认为五行是阴阳之气的运行变化。王安石把阴阳冲气分成五种不同的状态:阳极、阳中、冲气、阴中、阴极。五行就是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从而产生万物。 《洪范传》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言,皆在是矣。”也就是说,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耦),事物变化运动的原因就是有对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矣,而万物之变遂生于无穷。”不仅自然界如此,社会现象也是如此。这种把内外矛盾看作是万物变化无穷的根本原因,是相当深刻的辩证思想。 《洪范传》提出了“时”、“位”、“材”、“气”、“性”、“形”、“事”等许多范畴,认为这些都是五行和万物的存在形式。各种形式之间可以互相包含。所以,从一个特性(以范畴形式表现)就可以推出另一个特性,概括出另一个范畴。这种用以概括的方式是“推类而反之”。《洪范传》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王安石阐释说:“润者,性也;炎者,气也;上下者,位也;曲直者,形也;从革者,材也:稼穑者,人事也。”“水曰润下”是说润是水的属性,进行类推,则火有熯(燥)的属性,土有溽(温)的属性,木可以扩展(敷),金可以收敛(敛)。由此可知事物的属性有熯与溽、敷与敛的对立。“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是说二者有空间位置的不同,举一反三,则有前、后、左、右、四方和中央等,由此可知事物的位置也是相互联系着的。同样,事物的“气”(气质)、“材”(性能)、“形”(形体)以及人事,用“推类而反之”的方法,都可知道相关的其他属性。比如说,“木曰曲直(形),则土圆,金方,火锐,水平,皆可知也。”这种“推类而反之”的逻辑方法包含有普遍联系的观点。 《洪范传》还具体研究了五行变化形式的多样性及其条件。认为五行之物是最妙于变化的。具有“变”、“化”、“因”、“革”、“从革”等多种形式。“变”是指木燃烧成火,腐烂成土等质变。“化”是土能成为干燥的或湿润的等等外形的变化。“因”是指水由于结合对象不同而或甜或苦,或有色或无色。“革”是指火能使柔变刚,或使刚变柔。“从革”则是金不能自化,需外力使之或圜、或平、或锐、或直等。由于五行自身的变化,所以能产生万物。他说:“盖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施生以柔,化成以刚。故木桡而水弱,金坚而火悍,悍坚而济以和,万物之所以成也,奈何终于挠弱而欲以收成物之功哉?” 《洪范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丰富发展了原始五行说,对后人有不少影响,收入《王文公文集》。该书有嘉靖刊本,万历刊本,影印宋刻本,排印本。 洪范传北宋王安石著。通过注释《尚书·洪范》篇,阐述自己的哲学见解。认为水、火、木、金、土“五行”生成天地万物。另有万物“相生”、“相克”之论及“有耦”、“有对”之说。后收入《王文公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