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上丝绸之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古代由中国至欧洲、非洲大陆的海上通道。由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日本海、黄海、南海、孟加拉湾至东南亚及印度半岛,再经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湾及红海至非洲及欧洲各地。它是随着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经唐、宋的发展,至元、明时期达到极盛。元汪大渊两度出海、明郑和七下西洋,均由此路行进。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制品由此道输往西方,而西方的香药、胡椒、棉布等又由此道输往中国。它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各国的友好往来做出了贡献。 150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将丝绸运往东、西方各国的海上商路。分为东、西航线。东方航线是连接朝鲜和日本的航线。西方航线:从福建或广东启航,驶过南海,进入暹罗湾,绕印度支那半岛和马来半岛,过马六甲海峡,再过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后来,该线又向西延伸到安息(今伊朗)、大秦(罗马帝国)、大食(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和延伸,特别是在两宋和元、明时期,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的主要商路。 048 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中国丝绸分海、陆二道运往西方。后来因陆路受北方战乱影响,不时中断,所以丝绸外销大都集中于海路。汉武帝时,远航船舶是从雷州半岛徐闻、合浦出发到达印度南端的黄支国,输出的是汉缯等丝织物,输入的是珍珠、奇石异物。到了唐宋,改从广州和福建的泉州起锚,横渡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等地区,途经红海吉达港,而后驶往埃及开罗。唐代船舶以船体大、载货多、结构坚固、抗风浪力强而闻名于世。“舶交海中,不知其数”,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南方对外贸易的主要商路。泉州、广州和扬州等港设有最早的“海关”即“市舶司”。唐代广州蕃商曾达十万人。宋元时,泉州被称为“世界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以此为起点大为扩展,除东至朝鲜、日本外,南至菲律宾、印尼,西至今东非的索马里、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南海志》记载元代海上贸易已达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宋代以后,我国陶瓷出口数量日增,此后海上贸易通道,又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运回的大都是香料等。 海上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of the sea又称“海上丝瓷之路”。中国汉唐盛世,航运发达,早在汉代曾远航到达印度半岛南端的斯里兰卡,至8~9世纪,唐代为扩大海外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船只远航到亚丁附近。公元15世纪明代郑和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先后七次下西洋,历时30年,历经30多个国家,船队曾到达非洲东岸今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条贸易之路,更是中国与亚非人民之间的友谊之路,为三大洲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作出了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指汉代时由岭南合浦、徐闻出南海,沿印支半岛、印度半岛,达南亚、印度而通红海、地中海的大秦(罗马)等地的海上通道。《汉书·地理志下》记载自合浦、徐闻启锚,“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天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户口多,多异物。”这一史实,说明两千多年前善于用舟的壮族先民和南下的汉族,就已经由这一海道,与南亚、西亚、欧州诸国的民族,发生了经济文化的联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