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国图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海国图志世界地图。清魏源(1794—1859)撰。七十四幅。源字汉士,号默深, 湖南邵阳人。屡试不第,后入内阁,阅览朝廷大量图书,档案。受林则徐嘱,以《四洲志》为基础撰图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书。 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生产技术、战舰火器等,图文并茂,被誉为“国人谈瀛海故实之开山”,实为我国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的地图集。其中历史沿革图八,中国居四,外域四各大洲及所括国家分图含:亚细亚、利未利亚、欧罗巴、亚墨利加及南极五大洲。亚细亚总图一,后分二十五幅各国图;利未利亚总图一,后分二十三幅各国图;亚墨利加洲总图一,后分十一幅各国图。南极洲图,因地荒无人,故未画及。此图体例:先两半球图,后画大洲及所括各国分图格式,至今仍为编制世界地图集所沿用。绘法用经纬控制法,纬以赤道为起始,经度以穿巴里亚利斯岛的子午线为零度。全球分东经一百八十度,西经一百八十度。用经纬做控制,绘成全图乃是我国制图学史上关于世界地图集方面的开创性著作。投影选择,各洲一般用圆锥投影,而澳大利亚选用墨卡托投影。比例尺大小不一,有1:100万和1:1000万等多种不同比例。符号设计多保持古图特征。笔架法表示山脉,双曲线表示河流。历史沿革图,今名以阳文,古名以阴文区别古今变化。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十卷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六十卷增补本和咸丰二年(1855)百卷本。 海国图志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史地志。一百卷。清魏源(生平见《圣武记》条)编。 《海国图志》Haiguotuzhi。 魏源编撰的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巨著。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以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四洲志》(原书为英人慕瑞著《世界地理大全》)的译稿为基础,又补充了明朝末年以来直至鸦片战争以前西方人所写的关于世界历史、地理著作和科技资料,以及中国历代史志和中国研究西方的有关著作,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编为50卷刊刻出版。1847年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再次刊于扬州。全书叙述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分析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道。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热情歌颂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业绩,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愦。主张避敌之所长,攻敌之所短,不与敌在海上交锋,而在内河严密布防,诱敌深入,然后予以堵截歼灭。并提醒人们警惕“鄂(俄)罗斯兼并西北”。是当时中国人自编的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 海国图志书名。魏源据林则徐《四洲志》和其他资料编著。1842年初刻本50卷,后扩至100卷,为当时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政治、科技等情况的著作,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对清末思想界影响很大。 海国图志一百卷。清魏源(1794—1857)撰。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 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从武进刘逢禄学 《公羊》,通今文家说。道光二十一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加浙东抗英斗争。因清政府战和不定,主和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撰《圣武记》一书。后又受林则徐嘱托,撰《海国图志》一百卷。《清史稿》及《清史列传》俱有传。此书乃根据林则徐所译之《四州志》,及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近日夷图夷语编纂而成。书中提出“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更提出了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倡导学习外国制造战船、火器的先进技术。在军队建设上,主张裁撤冗兵冗员,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素质。又提出调客兵不如练土兵,水师将弁用舵工炮手出身等等,为人所称善。并提醒人们警惕“鄂(俄)罗斯兼并西北”,可谓见微知著。此书对近代中国人了解西方,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日看来,仍不失其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此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初刊本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刊本扩为六十卷。咸丰二年(1852)古微堂刊本为一百卷。 海国图志书名。清魏源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根据《四洲志》等译稿和其他大量文献资料整理而成。次年初刻,仅五十卷49万字。道光二十七年 (1847) 刻本扩为六十卷。咸丰二年(1852) 刻本增补为一百卷84万多字。主要叙述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全书图文并茂,论述兼长。有咸丰三年 (1853年)古微堂刻本,光绪二十一年 (18 95年) 上海书局石印本传世。 《海国图志》地理著作。清代魏源(1794~1857)编著。林则徐(1785~1850)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书中记叙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翌年(1842)编成《海国图志》,50卷。此后,又有60卷(1847)和100卷(1852)刻本。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被后来的洋务派部分地接受。维新派康、梁等人受本书影响,决心“求教西学”,倡导变法。本书远销日本,日本志士竞相阅读,翻刻成风,共有22个翻刻本,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