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国图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海国图志

世界地图。清魏源(1794—1859)撰。七十四幅。源字汉士,号默深, 湖南邵阳人。屡试不第,后入内阁,阅览朝廷大量图书,档案。受林则徐嘱,以《四洲志》为基础撰图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书。 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生产技术、战舰火器等,图文并茂,被誉为“国人谈瀛海故实之开山”,实为我国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的地图集。其中历史沿革图八,中国居四,外域四各大洲及所括国家分图含:亚细亚、利未利亚、欧罗巴、亚墨利加及南极五大洲。亚细亚总图一,后分二十五幅各国图;利未利亚总图一,后分二十三幅各国图;亚墨利加洲总图一,后分十一幅各国图。南极洲图,因地荒无人,故未画及。此图体例:先两半球图,后画大洲及所括各国分图格式,至今仍为编制世界地图集所沿用。绘法用经纬控制法,纬以赤道为起始,经度以穿巴里亚利斯岛的子午线为零度。全球分东经一百八十度,西经一百八十度。用经纬做控制,绘成全图乃是我国制图学史上关于世界地图集方面的开创性著作。投影选择,各洲一般用圆锥投影,而澳大利亚选用墨卡托投影。比例尺大小不一,有1:100万和1:1000万等多种不同比例。符号设计多保持古图特征。笔架法表示山脉,双曲线表示河流。历史沿革图,今名以阳文,古名以阴文区别古今变化。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十卷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六十卷增补本和咸丰二年(1855)百卷本。

海国图志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史地志。一百卷。清魏源(生平见《圣武记》条)编。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一些较为开明的中小地主官僚鉴于战事的失利,悲愤填膺,在倡导革新,整饬内政的同时,开始急切地探索世界大势,以求得“御夷之策”。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作者开始应用林则徐《四州志》及历代史志和明以来岛志中的有关资料,编撰此书,以作为了解“夷情”、“讲画”时务的材料,其自叙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至次年十二月完稿,成书五十卷。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又增补为六十卷,后复穷数年之力,扩成一百卷本。
《海国图志》有东南洋各国、西南洋印度、小西洋利未亚洲和西洋欧罗巴各国沿革图四幅。作者把中国历史上对外国的古名旧称一一用阴文标上,如朝鲜有高丽、新罗和百济等旧称,中印度有天竺、身毒、痕都、温都、忻都等古名。给后人研究以很大的方便。书中,指出了郑和下西洋图的许多错误,如将柯枝、古里、小葛兰画为一岛,将旧港小爪哇与苏门答腊画为一州等,一一予以纠正。所绘图形虽粗劣,但不再把一个较熟悉的小地方画得很大、很详细,把不熟悉的荒山大海画得很小,能注意彼此间的比例,这实是中国地图学史上的一大进步。作者对东南洋各国史地的研究用力颇大。除撰写《叙东南洋》外,还写有按语近二十处,多则数百字,少则百十字,或补充,或考证、辨误等。其主要内容是,反对鸦片输入,赞扬越南严禁鸦片,介绍越南、缅甸等国的抗英斗争经验,总结吕宋、爪哇亡国的历史教训,以期为中国抵抗侵略提供借鉴。此书征引中外古今多种著述,用十七卷的篇幅,叙述大西洋欧罗巴洲各国的史地情况,涉及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建置沿革、政教风俗、气候物产、交通贸易等各个方面。其涉及的国家之多,记载范围之广,均为前此有关西洋史地书籍所不及。其中对英国历史的介绍与研究所占篇幅尤大。指出英国之所以富强,是由于“不务行教而行贾”,“佐行贾以行兵”,是“兵贾相资”的结果。
《海国图志》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明确提出“地气天时变,则史例亦随世而变”的史学命题,要求顺应历史潮流,重视世界史地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如主张把研究建立在较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应从“立译馆翻夷书”入手,尽量采用外国人的著述,“以西洋人谭西洋”,“以夷人谭夷地”,避免“以中土人谭西洋”的牵强附会之弊。还主张研究应加强系统性,以及注意到东西方历史的联系和对比。书中的《南洋西洋各国教门表》,分别对佛、回、基督教等宗教和中西纪年历法作了对比考察,露出了“合人类全体而比较之,通古今文野之界而观察之”的近代史学方法端倪。其划时代意义还在于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使中国人在当时不仅看到了大西洋彼岸的惊涛骇浪,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而且还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银行、学校等新事物,并朦胧地看到了西方国家的议会民主制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跨出了中国人认识近代世界的重要一步。
《海国图志》是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史学史上起过巨大深刻影响的重要著作。但是,由于受当时学术水平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还不是一部完善的著作,全书除《筹海篇》和各部分的叙文、按语以及《元代北方疆域考》等文字为作者撰述外,其余大多是辑录他人著作汇编而成,对其中原有的欠缺和错误,未作较多的纠正。如百卷本所辑之世界各国分图,虽然大体方位已备,国名、地名也大多与今名相同,但由于原来的绘制技术差,因而在位置、形状、距离等方面亦多偏差处,作者也未一一加以指出和纠正。而作者自己撰述的文字和某些主要论点,也多可议之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者能编撰如此煌煌巨编,实属难能可贵,其缺点只是白璧之微瑕,成就和贡献是主要的。
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初刻(五十卷)本、道光二十七年(六十卷)扬州刊本和咸丰二年(1852)高邮刊本(一百卷本)。此后一百卷本的翻刻本极多,并流传日本。

《海国图志》Haiguotuzhi

。 魏源编撰的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巨著。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以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四洲志》(原书为英人慕瑞著《世界地理大全》)的译稿为基础,又补充了明朝末年以来直至鸦片战争以前西方人所写的关于世界历史、地理著作和科技资料,以及中国历代史志和中国研究西方的有关著作,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编为50卷刊刻出版。1847年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再次刊于扬州。全书叙述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分析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道。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热情歌颂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业绩,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愦。主张避敌之所长,攻敌之所短,不与敌在海上交锋,而在内河严密布防,诱敌深入,然后予以堵截歼灭。并提醒人们警惕“鄂(俄)罗斯兼并西北”。是当时中国人自编的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

海国图志

书名。魏源据林则徐《四洲志》和其他资料编著。1842年初刻本50卷,后扩至100卷,为当时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政治、科技等情况的著作,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对清末思想界影响很大。

海国图志

一百卷。清魏源(1794—1857)撰。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 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从武进刘逢禄学 《公羊》,通今文家说。道光二十一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加浙东抗英斗争。因清政府战和不定,主和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撰《圣武记》一书。后又受林则徐嘱托,撰《海国图志》一百卷。《清史稿》及《清史列传》俱有传。此书乃根据林则徐所译之《四州志》,及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近日夷图夷语编纂而成。书中提出“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更提出了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倡导学习外国制造战船、火器的先进技术。在军队建设上,主张裁撤冗兵冗员,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素质。又提出调客兵不如练土兵,水师将弁用舵工炮手出身等等,为人所称善。并提醒人们警惕“鄂(俄)罗斯兼并西北”,可谓见微知著。此书对近代中国人了解西方,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日看来,仍不失其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此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初刊本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刊本扩为六十卷。咸丰二年(1852)古微堂刊本为一百卷。

海国图志

书名。清魏源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根据《四洲志》等译稿和其他大量文献资料整理而成。次年初刻,仅五十卷49万字。道光二十七年 (1847) 刻本扩为六十卷。咸丰二年(1852) 刻本增补为一百卷84万多字。主要叙述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全书图文并茂,论述兼长。有咸丰三年 (1853年)古微堂刻本,光绪二十一年 (18 95年) 上海书局石印本传世。

《海国图志》

地理著作。清代魏源(1794~1857)编著。林则徐(1785~1850)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书中记叙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翌年(1842)编成《海国图志》,50卷。此后,又有60卷(1847)和100卷(1852)刻本。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被后来的洋务派部分地接受。维新派康、梁等人受本书影响,决心“求教西学”,倡导变法。本书远销日本,日本志士竞相阅读,翻刻成风,共有22个翻刻本,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一定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