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淝水之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17 淝水之战

东晋与前秦的一次大规模决战。太元八年(383)七月,前秦苻坚强征北方各族军队攻晋。秦军号称百万,东西万里,水陆齐进,企图一举灭晋。苻坚骄傲自恃,称投鞭可以断流。晋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统军8万抗秦,玄即以胡彬率水军5000援寿阳 (今安徽寿县)。十月,苻融克寿阳,慕容垂克郧城(今湖北安陆),胡彬退保硖石(山名,今安徽凤台西南),秦兵攻之。秦将梁成率五万兵进至洛涧 (源出安徽合肥北流怀远入淮),栅淮阻遏晋兵。十一月,谢玄命刘牢之率精兵5000强渡洛涧,斩梁成,歼秦军1.5万人,首战告捷,直逼淝水 (源出安徽合肥北流又西北流至寿县北入淮) 东岸而阵。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部阵严整,遥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军,始有惧色。晋军要求秦军稍退,以便晋军渡淝水决战。苻坚欲趁晋军半渡而击,乃挥军稍退。但因各族士兵不愿作战,一退即不可止。晋军乘势渡河冲击,苻融战死,秦军昼夜溃逃,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至,自相践踏及冻饿而死者十之七八。晋军乘胜收复寿阳。苻坚负伤后,收散卒10余万败归长安,不久为姚苌所杀,前秦亡。

淝水之战Feishui zhizhan

建元十九年(383)前秦与东晋在淝水(淮水支流,在今安徽中部)一带进行的一次战役。从建元六年(370)至建元十二年(376),前秦先后攻灭了前燕、前凉和拓跋鲜卑所建的代国,实现北方的统一,并且还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这是前秦的极盛时期。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前秦王苻坚沾沾自喜,踌躇满志,企图进一步消灭东晋,统一全国。建元十四年(378),前秦首先在襄阳(今湖北襄阳)和彭城(今江苏徐州)向东晋发动进攻,揭开战争的序幕。建元十八年(382),苻坚提出亲率大军南征的主张,但多数大臣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极力加以劝阻。唯有那些别有用心的鲜卑、羌族贵族曲意迎合,怂恿苻坚出兵。苻坚听不进反对意见,他傲慢地说:“(东晋)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次年七月,苻坚下令大举南征,“遣征南苻融……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八月,在强敌进犯之际,东晋谢安从容部署抵抗事宜,派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领兵8万应战。双方投入的兵力极其悬殊,东晋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但是,这时东晋“君臣和睦,上下同心”(以上皆引自《晋书·苻坚载记下》),内部矛盾趋于缓和,政局大体稳定。而且,由谢玄率领的北府兵是一支劲旅,主要由北方流民组成,他们有破国亡家之恨,斗志旺盛。相反,前秦统治阶级内部潜伏着严重的危机,鲜卑、羌族贵族的心怀叵测,离心离德。由于连年用兵,前秦兵疲将倦,而临时被迫当兵的各族人民更不愿为前秦卖命。这些因素使东晋有可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十月,前秦攻克寿阳,晋军退守硖石,秦军扼守洛涧,企图切断晋军的救援。苻坚赶到前线督战,他自恃兵多,派东晋降将朱序劝降,朱序却建议晋军宜乘秦军尚未集结,速战速决。于是谢玄派刘牢之统领北府精兵5千击溃洛涧的秦军,歼敌1万5千余人。苻坚登上寿阳城头观察形势,见晋军部伍严整,遥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军,不禁大惊失色。晋军水陆并进,与秦军隔淝水对峙而阵。谢玄派人到秦军中,要求秦军稍向后移,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加以攻击,遂同意退兵。秦军本是乌合之众,一退即不可止。朱序在阵后大声呼叫:“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将士溃散奔逃,自相践踏。晋军在谢玄等的指挥下渡河猛攻,势如破竹。秦军前锋统帅苻融死于乱军之中,苻坚也身中流矢,单骑逃回淮北。逃亡中的秦军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来了,昼夜不敢停息,死者十有七八。苻坚在洛阳收拾残兵,只有十几万人。淝水战后,鲜卑、羌族贵族都背叛了苻坚,前秦政权顷刻瓦解了。

淝水之战

东晋大败前秦的战役。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主苻坚恃其统一北方后的实力,强征各族人组成戎卒60余万、骑士27万的大军,分道进击,企图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自称军队投鞭可以断流。晋得知,宰相谢安命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率军几路拒敌。秦军先在寿阳(今安徽寿县)等地获小胜,并以俘获的晋将朱序往晋营劝降。朱序借机向谢石密告秦军情况,让晋军以攻为守。不久,谢玄遣广陵相刘牟之率精兵五千夜渡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袭敌,获得胜利,斩敌一万五千。谢石等诸军水陆并进,直逼淝水(即东肥河,自合肥西北至八公山入淮)而阵。苻坚等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军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今安徽凤台县东南)上草木,皆以为晋兵,乃惧。谢玄遣使要求秦军稍退,待晋军渡河决战。苻坚欲待晋军半渡而击取胜,许之。晋军渡河,坚乃挥军后退。因各族士兵厌战,上下离心,秦军稍动即乱,朱序又在阵后大呼:“秦军败矣!”乃大溃。晋军乘势追杀,斩秦将苻融等。秦兵竞相逃奔,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追至,自相践踏,及饥冻而死者十之七八。晋军追至青冈(今安徽寿县西),大胜,朱序等归晋。苻坚逃至洛阳,收得残兵十万返归长安。晋军乘胜攻占洛阳、彭城等地,前秦陷于总崩溃。

淝水之战

中国历史上东晋击败前秦、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晋太元八年 (383) 七月,前秦苻坚不顾多数朝臣的反对,下令进攻东晋。他强征各族人民为兵,统治区内所有公私马匹,全部征用。九月二日,苻坚从长安出发,“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 (今河南沈丘),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自黄河人石门 (河南荥阳石门),达于汝颍”。( 《晋书·苻坚载记》 下) 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派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迎战。同年十月,秦军攻下东晋寿阳,晋将胡彬所率水军无法东撤,谢玄主力军自东而西推进,到达洛涧 (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东) 二十五里的地方停止前进。胡彬困在硖石 (在今安徽寿县西北),写信给谢石说: “今贼 (指秦兵)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 秦军捉到信使,交给苻坚弟苻融,苻融立即报告还在项城的苻坚说: “贼(指晋兵) 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 ( 《资治通》晋孝武帝太元八年)。 苻坚见信, 把大军甩在项城,只带八千轻骑赶往寿阳。苻坚到寿阳,派原东晋将领朱序劝说谢石等投降。朱序私下对谢石说: “若秦百万之众皆至,则莫可敌也。及其众军未集,宜在速战。若挫其前锋,可以得志” ( 《晋书·苻坚载记》 下) 。谢石本 “欲不战以老秦师”,闻言改变消极防御方针,十一月,以五千精兵在洛涧大破秦军前哨,继而水陆并进。苻坚同苻融登上寿阳城,见晋军严整,遥望八公山 (今安徽凤台东南)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面露惧色,回头对苻融说: 这也是劲敌,怎么能说他们弱呢? 晋军进至淝水东岸布阵,两军隔水相望。谢玄派人对苻融说: “君悬军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 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善乎?” (同上) 苻坚、苻融都认为可以同意晋方的要求,苻坚说: 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济矣。苻融于是麾军稍退。因各族士兵不愿作战,秦军一退不止。秦军阵势大乱,不可收拾。谢玄等引兵渡水猛攻。苻融驰骑略阵,想阻止秦军盲目退却,不料马倒被杀。秦军指挥无主,更加溃不成军。谢玄等乘胜追击,攻占洛阳、彭城等地。这一战,“秦军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资治通》晋孝武帝太元八年)。 混战中,苻坚身中流矢,众叛亲离,单骑逃至淮北。他对夫人张氏说: “朕若用朝臣之言,岂见今日之事邪! 当何面目复临天下乎?” (同上) 后悔之情,溢于言表。

淝水之战Fei shui zhi zhan

东晋击败前秦符坚的著名战役。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阶段,在这些众多的割据政权中,氐族建立的前秦是比较强大的一个,它在370—376年之间,先后灭掉四个政权,统一了北方。接着就开始发动对东晋政权的进攻,企图吞并东晋,统一全国。383年,前秦符坚强征北方汉、羌、鲜卑等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大举南下。东晋派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劲旅8万人迎战,与前秦军在洛涧(今安徽怀远)相峙。北府兵名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击败秦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谢石遂令大军乘胜进至淝水。晋军和秦军相比实力较弱,但秦军军心离散,鲜卑族、羌族的将士们都希望前秦失败,汉族士兵更希望晋军获胜,使他们摆脱民族压迫,所以,秦军数量虽多,但难以统一指挥,战斗力很弱。在东晋方面,将士多是淮河两岸富有战斗经验的农民和北方流亡的农民,战斗力比较强。战斗一开始,谢玄要求秦军稍微后退一些,待晋军渡淝水之后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突然袭击,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但因秦军毫无斗志,军心不稳,听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线已被晋军所败,遂争相奔逃,一退不可收拾。谢玄等乘机渡河追击,秦兵大败,听到风声鹤唳,皆以为是晋追兵,于是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苻坚也被流矢射中,败退回至长安。谢玄部乘胜攻占洛阳、彭城等地。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严重挫伤了前秦的元气,不久,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又陷入分裂局面。东晋趁机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

淝水之战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太元八年(383年),初步统一北方的前秦统治者苻坚率步骑兵90多万南下,企图一举灭晋。东晋政府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军8万迎战。先以刘牢之率“北府兵”5千夜袭洛涧,斩杀秦军1.5万余众。继又挺进淝水,与苻融所率20余万先锋军夹水对峙。晋方要求秦方暂时后退,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待晋军“半渡而击之”,同意稍退。由于秦军不愿作战,一退即不可遏止。晋军乘机渡河攻击,大败秦军。苻融被杀。溃兵逃亡时闻风声鹤唳,也以为是追兵。谢玄乘胜攻占洛阳等地。苻坚带伤而逃,后为姚苌所杀。参见“军事”中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东晋击败前秦苻坚的著名战役。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百万大军南下灭晋。晋将谢玄等率8万北府兵迎战。在洛涧(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东)晋军夜袭成功,大破秦军前哨,隔淝水列阵。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遥望八公山(安徽凤台东南)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极度恐惧,造成错觉。晋军利用苻坚骄傲自恃,秦军人心涣散,要求淝水以北的秦军略退,让出一片战场,以便晋军渡水决战。苻坚想乘晋军半渡时予以袭击,同意稍退。不料一退即不可止,士卒乘机逃奔。晋军乘机渡水攻击。秦军大败。

《淝水之战》

宋司马光撰。此文选自《资治通鉴》104和105卷。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东晋和前秦战于淝水,弱小的晋军战胜了强大的秦军。此文即记述了这场战争的经过,并且指出了双方胜负的原因。此文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是,记叙周详,脉胳分明,于叙事中写活了历史人物。全文共20个自然段。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10个自然段,记述了众人对苻坚欲征伐东晋的劝阻,以及他的一意孤行。这一部分通过苻坚和群臣、家族以及他所宠爱的人的对话,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苻坚的刚愎和骄横,同时也暗示了他败亡的原因。第二部分为后十个自然段,记述了秦晋交战的具体情况。其中前四段,记述了苻坚军事部署的失误和内部的矛盾。第十五、十六两段,写了晋军方面战前的安排和谢安的镇定。第十七、十八、十九三段,记述战争的展开和胜败的过程。最后一段,以神来之笔,记叙人物的言谈举止,十分形象地刻画了谢安雍容自如的“雅量”。

淝水之战

东晋与前秦间的一次大战。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想乘机攻灭东晋,于383年发步、骑兵87万大举南下,企图一举攻灭东晋。东晋遣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8万迎战,晋将刘牢之率5000精兵在洛涧 (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东) 大破秦军前哨。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布阵严整,又遥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军,才有惧色。晋军进至淝水,要求秦兵略向后退,以便渡河决战。苻坚企图在晋军半渡时加以截击,遂挥军后撤。但秦兵都是被迫当兵的汉人和其他被奴役的各族人,毫无斗志,一退便不可止,加上被俘的晋将朱序在阵后大呼秦军已败,数十万秦军顿时溃不成军,自相践踏,死者不可胜数,晋军乘势猛攻,秦军大败,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晋军遂攻占洛阳、彭城(今徐州)等地,苻坚退返关中,后即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杀。这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淝水之战

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的重大战役。376年,前秦统一北方。383年5月,前秦王苻坚下令征兵,百姓每十丁抽一,“良家子”20以下材勇者,都被授予羽林郎。东晋太元八年(383)八月,秦王苻坚亲率步卒60万人、骑兵27万人,大举攻晋。晋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水陆军8万人凭江淮之险以拒秦兵。十一月,晋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破秦军,斩梁成等10将,士卒死者1.5万人。晋军谢玄、谢琰率精兵8000涉渡淝水,杀苻融,秦兵100万大军自相践踏及冻饿而死者十之七八。苻坚负伤率千余骑逃脱,及至洛阳收散兵游勇10多万人回长安。

淝水之战

书名,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争。本书具体介绍了这次战争的经过,对战前的历史情况,交战双方——东晋、苻秦南北对立的形势,东晋获胜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也作了全面叙述和深刻阐明。作者李季平,章邱人,1920年生。现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兼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时期来,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兼及明清史和文献学。除上书外,还著有《王夫之与读通鉴论》,《大唐创业起居注》点校,《简明中国古代史》(协作)和《唐代奴婢制度》等书。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多次获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社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