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淮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淮军Huaijun

晚清李鸿章组织起来的封建军阀武装。1853年(咸丰三年),编修李鸿章随侍郎吕贤基回家乡庐州 (今合肥) 办理团练, 抗拒太平军。被击败后,于1858年投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1年,李在曾国藩的支持下, 赴庐州、六安一带扩编地主团练武装。次年(同治元年)2月率领团练至安庆,曾国藩又按湘军章程定其营制, 并拨湘军数营相助。淮军兵勇由将官亲自招募,凡欲立军,由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弁, 哨弁挑选什长, 什长挑选兵丁, 皆同于湘军。后采用洋枪洋炮,编制随之变化,有洋枪队、开花炮队等,全军6500人,成为镇压太平军的又一支反动地主武装, 也是李鸿章赖以起家的反动政治资本。1862年4月8日,李鸿章到达上海,他率领的淮军也由安庆分乘英国轮船陆续开赴上海, 迅速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淮军在镇压农民战争中不断扩大, 1865年已达7万多人, 成为进攻捻军的主力。其主要将领有张树声、郭松林、潘鼎新, 叶志超等, 逐渐形成淮系军阀集团。

淮军

李鸿章等创建的封建军阀武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安徽时,李鸿章为对付太平军,协助安徽巡抚吕贤基举办团练,后被太平军击溃。咸丰八年(1858年)李鸿章投效兵部侍郎曾国藩。咸丰十一年在曾国藩支持下,李赴淮南招募合肥、六安一带地主团练武装编练“淮勇”(后称淮军)约七千多人。编制训练完全仿照湘军,即“营伍之法,薪饷之数,悉仿湘勇章程”。淮军兵勇由将官亲自招募。全军以营为单位,每营500人。咸丰十二年三、四月间(1862年4、5月),由“中外会防公所”,官绅租英国轮船分批运往上海,与英法侵略军“常胜军”勾结,阻止太平军夺取上海,并不断攻击苏南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又攻夺浙江嘉兴,江苏常州、丹阳。天京被湘军攻破后,淮军赴安徽、福建等地镇压太平军余部。在战争中其队伍不断扩大,至次年全军已达六七万人。后成镇压捻军的主力。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先后抽调军官赴德学习,成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进一步用洋枪炮武装,用洋操训练淮军。至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时,淮军已成为比较强大的武装集团。

淮军

清末封建地主武装。李鸿章1861年得曾国藩支持,在合肥地区招募兵勇,仿湘军编制组建。次年李鸿章调赴上海,购置洋枪洋炮武装部队。1864年在英法侵略者的支持下,与湘军共同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嗣在鄂、豫、苏、鲁等地镇压捻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周盛传、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等,结成淮系武装政治集团。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受挫,势渐衰,后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所替代。

淮军

晚清李鸿章编练的一支军队。1861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曾国藩命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约6500人,与英国侵略军联合进攻太平军。1864年进攻苏浙地区。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104营,5万多人。从1865年到1868年,作为清军主力镇压捻军。后负担南北数千里海防。淮军每营500人,有各式枪支120条。1877年又建立炮队。1884年后逐渐衰落,演变为巡防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