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渌江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渌江桥位于醴陵县城南,跨渌水,为宋代规模较大的桥,左为湘赣官道要冲。南宋宝祐年间 (1253~1258),醴陵知县家遇捐俸、集资、募匠、征丁始建成石墩木梁桥,长200米、宽5.3米、高17米,“上可驰骑、下可航舟。”桥成至清,曾7次焚毁、14次水毁,屡毁屡建,历代不绝,以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修至为宏伟,“两旁覆百间,以利贸易; 中竖一楼,以真武之神栖焉。”桥北竖匾额“长虹飞渡”,桥南同式曰“鲸背通津”,桥中高楼题额“中流砥柱”。元、明间,先后有:“至正”、“乐乐”、“惠民”等名。民国7年(1918),南北军阀混战,北军纵火毁桥。民国13年(1924),县人傅熊湘集资倡修,于状元洲西侧跨渌水,以料石建2台、9墩、10孔的拱桥,全长190米、宽8米、高12米,基深14米; 并于桥中东侧建成长45米、宽5.3米、6孔石拱支桥接通状元洲。民国14年 (1925) 9月,康有为书“渌江桥”名,傅熊湘撰文为记,镌碑于桥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整修,至今保存原貌。 渌江桥位于醴陵市中山南路北,南北横跨渌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绍兴末年,初为 “椓木为栈,累石成墩” 的石木桥。自宋至清,曾7次毁于火,14次坍于水。1924年改建。1986年维修。为半圆拱连拱石桥,长193米,宽8米,高12米,九墩十孔等跨。桥面铺麻石板,筑有石栏。“渌江桥”三字系康有为手书。桥中有支桥连接状元洲。状元洲呈纺锤状,长510米,宽90米。洲上芳草萋萋,绿树婆娑,宛如一艘军舰停泊在渌江之中,与西山、姜湾文笔峰、马背岭古塔遥相辉映。清《一统志》载“洲过县门前,醴陵出状元”。明初为菜园。后为武童试马场。现为醴陵文化公园,建有状元阁、图书馆及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状元芳洲” 为旧醴陵八景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