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病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温病学派中医学术流派名。温病可溯源于《素问·生气通天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汉代以后,温病与同属于外感热病的伤寒逐渐分离并形成病因、病机相对立的一类疾病。研究温病症治规律的流派称之为温病学派。该派所用方药多为新创制的“时方”,而非源于张仲景的经方,故有人将其归于“时方派”。温病学派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演变的,突破性的发展始于明末,而盛于清代。明末吴有性 《温疫论》提出瘟疫“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而非平常的风、寒、温、暑气候变化所引起。在治疗上,他采用了与伤寒治法完全不同的方法。清代温病学说有长足的发展。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建立了系统的温病辨证体系。该派学者认为温病乃是由温邪引起,由口鼻进入人体。其传变途径是由卫而气、而营、而血。因此,叶天士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病辨证体系。嗣后吴瑭(鞠通)又创三焦辨证,以此统述11种温病。温病学派创立了一系列的新方,治疗各种温病,为中医急性传染病及危重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增添了全新的内容。该派用药偏于寒凉清淡,药量不大,与伤寒派用药大相径庭。宗经方者,多贬温病时方之平淡,在清末民初时有伤寒和温病的学派之争。 温病学派古代医学学术流派之一。是对外感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进行系统阐发的医学流派。以叶桂、吴瑭等人为代表。明清时代的许多医家在前人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学说,提倡和赞成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派,后世称之为温病学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