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书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书省

官署名。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始置,后周及隋改为内史省。唐复为中书省,此后历代沿置,明以后废。掌军国政令。元代不管军务。军国政令均由中书省颁布,由尚书省及将军负责执行。《隋书·百官志上》:“中书省:置监、令各1人,掌出内帝命。侍郎4人,功高者1人主省内事。又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员,及置令史以承其事。通事舍人旧入直閤内。梁用人殊重,简以才能,不限资也,多以他官兼领。其后除通事,直曰中书舍人。”《旧唐书·职官志二》:“中书省:〔秦始置中书谒者,汉元帝去‘谒者’二字。历代但云中书。后周谓之内史省,隋因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1员。炀帝改为内书省,武德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龙朔改为西台,光宅改为凤阁,神龙复为中书省。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为紫微省,五年,复旧〕。”《晋书·职官志》:“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参见:中书令)

中书省

官署名。汉武帝游宴后庭,始以宦官典事尚书,称中尚书,简称中书。成帝建始四年(前29) 省废。东汉末曹操以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黄初 (220—226) 初,改为中书令,又置监,始独立为署,称中书省,掌典机密,撰拟诏命。晋、南北朝因置,属官有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舍人等。梁、陈以来,凡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梁改中书通事舍人为中书舍人,掌出纳帝命; 陈中书省下置二十一局,“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局,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 ( 《通典》 卷21)。北朝中书省权力不重,职掌杂乱。北齐掌司王言外,又兼掌音乐、伶官、侍从、史职、刑狱等。隋文帝避父讳改称内史省,寻废监,置令2人,侍郎4人,舍人8人,通事舍人16人,主事10人,录事4人。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复为中书省。高宗龙朔二年(662) 至咸亨元年 (670) 改为西台,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改为凤阁,玄宗开元元年 (713) 至五年又改为紫微省。隋唐中书省并为中枢决策机关,与尚书省、门下省共理军国大政,三省长官为宰相。唐置内、外省,分置于宫内和外朝,主要负责撰作诏令文书。宰相集议朝政的政事堂,自高宗以后移至中书省,此后,中书令执政事之笔,有出令之权,位居宰相之首。中叶以后,中书省职权渐被侵削。唐中书省设中书令2人,侍郎2人,中书舍人6人,散骑常侍2人,补阙、拾遗、起居舍人各2人,通事舍人16人,主书,主事各4人。德宗时又增置谏议大夫。中书省兼领集贤院和史馆。北宋前期仅存空名,唯掌郊祀供应及州文版等事,大政并归中书门下。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另设中书侍郎为副。下设吏、户、兵礼、刑、工、主事、班簿、制敕库房八房。哲宗元祐 (1086—1094) 以后,分兵礼房为二,增催驱房、点房, 后又改主事房为开拆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 与门下省并为中书门下省。辽太祖置政事省,以政事令参决中外事。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 改为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设大丞相、左右丞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加政事等官,领中书舍人院、右谏院。金初置,海陵王以尚书省为中枢机构,废中书、门下省。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掌典领百官,总理政务,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大权。又于地方设行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不常设,下有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执掌省事。明初置省,洪武十三年 (1380) 以政归六部,省废。

中书省

原为官署名。元代和明初为行政区划名。指直接隶属于中书省的地区,有别于各行中书省辖区。


中书省

官署名。魏晋始置,秉承君主旨意,掌机要,发布政令。至隋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为三省之一。隋称内史省、内书省,唐曾称西台、凤阁、紫微省,不久复旧称。其长官在魏为中书监与中书令,隋仅存中书令,唐中书令下设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元代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并设行中书省。明初革去中书省并废宰相,机要之任归于内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