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潮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潮剧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形成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的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等,用潮州方言演唱,形成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明代称为潮腔、潮调。嘉靖十四年 (1535年) 《广东通志》初稿记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屡行禁约”不止。现在尚存明代嘉靖丙寅年 (1566年) 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等保存了大量的戏文。潮剧兼收弋阳、昆曲、梆子等和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说唱、歌舞,融化成具有潮州乡土特色的地方戏曲。其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最初的生、旦、净、丑、外、贴、末发展到后来的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服装、穿戴、布景、道具也注重乡土风味,多用潮绣、画屏、纱灯、剪纸、抽纱等精巧工艺。 潮剧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和台湾等地。用潮州方言演唱,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潮剧从宋、元南戏衍变而来,明朝中叶正式形成自己的风格。音乐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也吸收板腔体的上下句式,有一唱众和(帮腔)及二、三人以上合唱一曲或尾曲的形式。曲调有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反线调和轻重三六调之分,能表达各种复杂感情。传统剧目分为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取材于地方事迹、民间传说的剧目。根据乐器的不同,又分大锣鼓、小锣鼓、苏锣戏三种,其中以大锣鼓较为古老。潮剧行当齐全,表演艺术尤以丑、旦两行为丰富,讲究细腻而不繁琐,洗练而不粗率,抒情气氛浓厚,又富于乡土生活气息。 潮剧戏曲剧种。又名“潮州戏”,用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省等地。历史悠久,明中叶已形成,明嘉靖十四年(1535)《广东通志》初稿中,已有“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记载,当时叫作“潮调”或“潮州白字戏”。潮剧是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腔同时流行于一地与当地语言融合所形成的剧种,唱腔以曲联体为主,同时吸收了板腔体的上、下句式,仍保留有“一唱众和”及帮唱形式,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板式灵活,一曲可以有[头板]、[二板]等不同变奏,打击乐分为“大锣戏”、“苏锣戏”不同组合,伴奏乐曲有400多种。潮剧传统剧目有《荔镜记》、《苏六娘》等1200多个,分为南戏、杂剧与取自不同题材编写剧目2大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