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夏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华夏族中国古代由夏、商、周三族及其周边的蛮、夷、戎、狄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据考古发掘与古代文献的相互印证,可知传说为有熊氏黄帝后裔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即于公元前21世纪时进入了黄河中游的河洛流域的黄土地带。经过长期争战,尊黄帝为始祖的夏部落与分别尊颛顼、帝喾、伯益、皋陶为始祖的夷人部落,以四岳为宗神的羌人部落结成新的部落联盟。治服水患的夏部落首领禹的儿子启,打破共主由部落首领推举的制度,建立夏朝。与此同时,华夏民族的始祖——夏民族便基本形成了。最早居住于今山东半岛的商族,在其首领汤的率领下,于公元前17世纪灭夏建商朝。此后,夏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于商王朝统治范围内。至公元前11世纪时,曾长期作为商朝部属的、以羌人为始祖母的周族形成并迅速崛起,其首领周武王统兵灭商建立周王朝。此后,一个以周民族为核心,融合了夏、商、周以及部分蛮、夷、戎、狄等族的新民族——华夏族形成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中原地区,成了华夏民族的摇篮之一;金文,成了华夏族书写文字的基础; 周族的重农思想及以农业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的共同经济生活成了华夏族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 周族所推重的宗法伦理思想成了华夏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华夏族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发展成了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因其地理位置居中,故又称中国。其周边各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华夏族联系日益加强,相互竞争与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秦汉时,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因汉朝影响深远,故而构成其主体的华夏族也逐渐被称为汉族。 华夏族汉族前身的名称,又作夏或诸夏等。据学者研究,其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部落联盟发展到国家形态的夏朝,由国名而变为族名,称夏族。《尔雅·释诂》:“夏,大也。”《尚书》注:“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后经商、周,夏族不断吸收四周民族和部落,逐渐壮大;不仅天子所在的王畿的人民,就是诸侯国的人民,均属一个具有共同语言、习俗、文化和经济生活的族的共同体。他们有时以国名自称,如商人、周人、秦人、齐人、卫人等,但又都认为自己是华夏、诸夏或简称华族。这种称呼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下来,它本身又是与其四周的其他民族相对而言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