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火把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火把节时间:六月初六前后 332 火把节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指阴历六月二十五日。届时,各家门前点上火把,亲朋走访,男女围着火把歌舞,并用火把照庄稼及居室,以求丰收、平安。节日活动连续三天。据传说,古代玉皇大帝要将人间烧掉,人们在天将的启示下,连续三个夜晚点燃火把,迷惑了玉皇大帝,方免去了灾难。后代遂演为节日。 377 火把节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纳西、基诺、拉祐、傈僳、布朗、佤族等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指阴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亦称“星回节”。届时家家门前立一火把,而村寨立的大火把高3—4丈、粗够2、3人合抱。大火把用松柏扎成,形似宝塔,顶尖饰有大斗和旌幡,周围缀有水果、插着莲花及三角彩旗,还挂着糯米面捏成的小鸭、小鸡等。入夜,锣、号喧天,男女老少手执火把,带着米酒、炒豆等等,聚在大火把周围。点燃火把之前,年长者上树,抛洒水果、炒豆,高唱火把节歌,然后点燃火把。众人唱歌跳舞,抢接大火把上烧掉的水果、小旗,得者可以免灾。之后,人们高举火把涌向田间“驱蝗”。青年男女在笛子、月琴、三弦的伴奏下歌舞,俗称“阿西跳月”。节日期间,还进行赛马、斗牛、斗羊、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据传说,火把节是为了纪念誓死不从贼,赴火而死的妇女阿南;另说,火把节为纪念邓赕诏之妻慈善拒敌死节; 还有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彝族英雄阿提拉巴率领人民战胜凶神,烧死天虫等。火把节是为了“祭天过岁,祈求丰年”。因火把节在气候由热转凉时举行,所以后人把火把节又称为 “星回节”。 火把节中国西南地区彝、白、纳西、拉祜、哈尼、傈僳、基诺等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都在农历二十四或二十五日前后举行,节期三天。民间对火把节有各种降伏妖魔、“烧天虫”的传说,元明时期的地方志中已有关于火把节的记载。节日期间,夜幕降临后,村寨中便燃起高丈余的松木火把,各家门前、田埂上竖起小火把,人们则身穿盛装,手持火把到邻居亲友家欢聚,在田间、住宅周围绕行,在村寨举行篝火晚会。届时,各地区人们还进行斗牛、赛马、射箭、摔跤、荡秋千、拔河等活动,并有集市贸易进行物资交流。火把节期间亦是男女青年选择配偶的良机。火把节是彝族等民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反映了人们驱虫除害、祈求丰收的美好祝愿。 火把节彝族传统节日。源说众多,传说之一是,彝族英雄阿提拉巴杀死了作恶害民的天上凶神,天王大怒,放天虫毁坏庄稼,彝民们为保护庄稼,燃点火把驱虫,持续三天三夜,时为彝历虎月(阳历7月)。此后,每逢虎月,彝民都点火把驱虫,相沿而成节日。各地彝族火把节的活动内容和娱乐方式不尽相同。四川大、小凉山一带的火把节,历时三天。火把节期间,彝民身着盛装,祭拜祖先。围在一起吃牛羊肉烹制的“砣砣肉”,祝平安,庆丰收。白天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男子斗牛、斗羊、摔跤、赛马、弹月琴,女子唱歌、跳舞、吹口弦,气氛热烈欢快。夜间的火把巡游,是节日的高潮。人们手持火把,在村寨和田野间巡行,边唱边跳,无数火把在夜幕中闪耀,组成火龙、火环,绚丽多姿,十分壮观。巡游之后,人们齐聚篝火旁,围圈起舞,纵情歌唱,直至天明。 火把节彝、白、傈僳、拉祜、哈尼、纳西等彝语支各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大理、怒江、丽江、红河、思茅等地区,及滇、川、黔、桂绝大部分彝族地区。关于火把节由来,传说颇多。按清光绪年《昆明县志》载,“汉时有彝妇阿南,其夫为人所杀,阿南誓不从贼,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为此会。一云南诏皮逻阁会五诏于松明楼,将诱而焚杀之,遂并其地。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乃以铁钏约夫臂。既往,果被焚。慈善迹钏得夫尸以归。皮逻阁闻其贤,欲委擒焉。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或传说是庆祝攻克魔王堡垒的胜利,或谓纪念传说中率众点火烧死天王投放害虫的大力士阿提巴拉,等等。大抵源于原始时代对火的崇拜,祭火以祈丰年的习俗。火把节一般从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始,持续三至七天,长则可达半月。节前,家家户户准备松木火把,至节日夜晚点燃。男女老少持火把游行,奔驰田间,边走边往火上撒松香,并打击什物,以示驱走鬼魔,确保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白日,饮酒欢聚,宰牲祭神,还开展赛马、斗牛、斗羊、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等活动。各地过节形式略有不同。各族男女青年还常以火把节为择偶良机,夜晚驱鬼魔之余,舞火把为嬉,围着篝火,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火把节中国西南彝、白、哈尼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因以燃放火把为中心内容而得名。起源于人们对火的崇拜。多在夏历6月举行,持续3天。用干松木和松明扎起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小火把,入夜点燃。青年男女在寨中弹唱、跳舞,彻夜不息。节日期间举行宗教活动并伴有歌舞、赛马、拔河等娱乐活动。 火把节彝族民间传统的祭祀神灵、祈禳凶邪的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起源传说较多,有说火把可驱灾去邪,有说是 “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有说是纪念古代一位彝族女性的。但在凉山地区流传极广、达到妇孺皆知程度的传说是: 远古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后回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拨弄是非,天神迁怒于人间,派遣大量害虫到地上糟蹋庄稼,于是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战胜了天神,从此形成节日,并成为彝族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节日前一天,各村寨都要买一头牛,次日以椎击毙,称为 “打牛”。节日这一天,所有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饭前杀鸡祭祖,饭后举行点火把仪式,由一家之主点燃用苦蒿秆扎成的火把,从屋里的上方照亮每一个角落,口中念道: 烧掉一切不吉之源,祝全家平安,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词,然后经过牛圈、羊圈,最后加入村寨的火把行列,边走,边挥动火把,边唱火把节的歌,在田间地头巡游,向村中的火把场进发。最后由村中一位老者主持举行送火仪式,用意仍是送走灾害,以保平安幸福。人们挥动火把,跳跃欢呼,并不断将火把掷入场中燃起的火堆,篝火晚会开始,内容有游戏和唱歌、跳舞。火把节期间还举行斗牛、摔跤、赛马、选美、对歌、舞蹈、射箭等各种娱乐活动。现在,凉山州将火把节与实行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商贸交流紧密结合,每年在节日期间举行火把节物资交易和盛大庆祝活动,并成功地举办’ 94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为传统节日增添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 《火把节》六场歌剧。编剧陆棨,作曲金诠、杨宝智。该剧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一个勤劳美丽的彝家姑娘依洛,想用劳动增加的收人还清包办婚姻的彩礼,赎回自由的爱情,可是她爱上的小伙子农技员石呷却被副区长米舍看上,米舍想招石呷做自己的女婿。偏偏米舍的女儿妞妞又爱上了依洛退掉亲事的瓦哈。两对情人在火把节的各种的活动中,经过有趣的误会、曲折的斗争,靠着忠诚、勇敢、智慧和友谊,夺回了美满的爱情。1983年由重庆市歌剧团在重庆、成都、北京等地公演。 火把节节期为农历二月或八月的二十四日,流行于广西桂西与云南交界壮族地区。近人刘锡蕃的《岭表纪蛮·瑶壮节令》载:“……火把节,击鲜祭祀,食生肉。小儿持火把喧笑戏舞于市。其热烈之景况,不减于中州。”此节现已少见。 火把节又称星回节。中国云南、四川地区彝、白、僳僳、纳西、拉祐等族的盛大节日。人们白天饮酒,并举行摔跤、赛马、射箭、斗牛等庆祝活动。入夜升篝火,并点燃千百支火把在田间、林边游行,以祈驱除虫害、祝福健康与快乐。小伙子吹笛子、弹月琴,姑娘们击掌起舞。 火把节彝、白、傈僳、纳西、哈尼、拉祜、佤、布朗、普米等兄弟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除佤、布朗、普米族外,其他六个过火把节的民族,其语言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大多数以上各民族地区。节期除黔西彝族于农历每年六月六日开始外,其余各族的火把节,均于六月二十四、五日开始,连续过3—7天,最多达半个月。节日活动内容,各地有别,基本相同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节前准备各种松明火把,有的高达10米多,节日夜点燃,举火把走寨串户绕田角,敲锣打鼓奏乐并歌舞呐喊,意在驱邪杀虫祈丰年。二是祭祀活动,有的宰牛宰羊,有的杀猪杀鸡,祭天公地母等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是篝火晚会,跳火堆,舞蹈对歌,觅友择偶;举行群众性的赛马、赛歌、斗牛、摔跤、射箭、拔河、荡秋千等文体活动和地区性的物质交流与集市贸易。解放后,节俗中的迷信内容渐趋消失,健康的经济、文化与精神活动内容大增,使火把节成为民族团结和预祝丰产丰收的盛会。关于节日来历,清《昆明县志》载:“汉之时有彝妇阿南,其夫为人所杀,南誓不从贼,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为此会。一云南诏皮逻阁会五诏于松明楼,将诱而焚杀之,遂并其地,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果被焚,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又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代人民以火功战胜魔王的斗争。又传说该节起源于彝族百姓用火把烧死天王派到人间糟踏庄稼的害虫。又传说邆诏王的夫人白节(即慈善),曾组织群众在羊角上点火把,虚张声势退敌兵,后人怀念她,故有火把节。起源实因当与原始时代的祭火和祈丰年有关。 火把节我国西南地区彝、白、傈僳、拉祜、纳西、普米等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云南彝、白等族一般在每年六月廿四前后。贵州彝族则多在六月初六。节日由来有多种传说。一说相传汉代彝妇阿南其夫为贼所杀,阿南誓不从贼,是日赴火死,国人哀悼,故有此会。一说南诏王*皮逻阁邀约五诏首领聚会,*邓赕诏首领之妻慈善夫人劝夫勿往,不听,乃以铁镯套于夫臂,皮逻阁火烧松明楼,五诏首领皆被焚死,慈善寻铁镯得夫尸以归。皮逻阁闻其贤,欲妻之。慈善礼葬其夫后,闭城自尽。故滇人于是日燃火炬以吊之。一说古时撒尾王残酷压迫老百姓,人民群起反抗,堡垒久攻不下,乃利用羊群火攻取胜。为纪念此次斗争胜利,于每年夏历六月廿四燃火炬庆祝。一说燃火照田,扑灭病虫害、驱除邪恶。上述以火烧松明楼一说最为普遍。节日活动内容,解放前具有浓厚迷信色彩,合村杀猪宰牛祭神,每户都要杀鸡在田头祭“田公地母”,并燃点火把挨户巡行,边走边向火把上撒松香,认为可以“送祟”。解放后,剔除封建迷信色彩,增加了民族团结和健康娱乐的内容。届时以松木为燎,火把齐燃,蔚为壮观,身穿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尽情欢唱。不少彝族地区还举行赛马、斗牛、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等活动。 火把节又称星回节。中国云南、四川地区彝、白、傈僳、纳西、拉祐等族的盛大节日。人们白天饮酒,并举行摔跤、赛马、射箭、斗牛等庆祝活动。入夜升篝火,并点燃千百枝火把在田间、林边游行,以祈驱除虫害、祝福健康与快乐。小伙子吹笛子、弹月琴,姑娘们击掌起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