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家谱俗称谱书、宗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它本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记录血亲延续系统的文字,多流行于仕宦之家。早在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便大量运用了谱牒资料编写王室家族世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上看重门第,立谱书则成为惯俗。唐末五代时期修谱之风受到了一定扼制。但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修立家谱之风大兴,而且吹进普通民众之家。家谱的样式主要有叙述式和图表式两种。叙述式家谱俗称“谱书”。其记录成文从详、序跋、列传齐备。父系祖先的排列都加配偶姓氏,嫡庶分明。如我国孔、孟、曾三个古代大家族,都已做到全国一姓同谱,对记录三族的血族宗亲及其旁系分支有 “万世一系” 的原意。图表式多流行于民间,俗称“谱单”,文字部分只限名号,叙述从略,行辈承上继下,姓名字号无定例,有的人名因少亡未命学名,则只标乳名,有的只记男性祖先不标配偶姓氏,只能看出父系血缘的延续。家谱或十年一修、或二十年一修、或三十年一修,长期不续修家谱,会被认为“不孝”。每当修谱或读谱时,家族成员都要举行一定仪礼。我国家谱达一万余种。 家谱指记载本家庭内代际关系及各代已故人员基本状况的册薄。也叫“族谱”、“宗谱”。按照我国古代习俗,每年正月同宗族的人要聚在一起修家谱,并于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向大家宣读家谱。家谱一般扼要记载本家庭在世及已故人员的名伟、生卒年月日、官职、婚配情况、功德、墓葬等事宜。据明代方孝孺《族谱序》所载,家谱共包括十项内容,“一序得姓之根源;二载世族之远近;三明爵禄之高卑;四序官阶之大小;五标坟墓之所在;六迂妻妾之外氏;七载适女之出处;八彰忠孝之进士;九杨道德之遁逸;十表节义之乡闾。”有些家族对家谱十分重视,将家谱写在特制的印有图案的大布或厚纸上,供奉在祖庙中,逢年过节,或遇有重要庆典及儿女婚娶等,由家族长率众人向家谱顶礼膜拜、进香焚纸,以表示对先人的缅怀,鼓励后人奋进。 家谱旧时家族世系的谱牒,各地都很流行,又称“家谍”、“家乘”、“祖谱”、“家堂”、“影子”、“老地老母”等。平时收藏,遇年节或礼仪活动,悬挂壁间,举行家祭。另有一种记录世系兼记家族和显要家族成员事迹的书册,也称“家谱”,或别称为“谱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