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hongtuo为了使要表现的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拿另一种次要事物和它放在一起,从侧面描写,进行映衬,以次托主。烘托又称“衬托”、“映衬”,但“衬托”、“映衬”又属修辞格。烘托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面渲染描绘,从衬托中突出物象,如渲染云彩以托出月亮,即所谓“烘云托月”法。 烘托可分正托和反托。正托:指形象相类,性质相通时,以此托彼,使主体更为突出。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处理好花叶间的映照关系,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相得益彰,主次分明。如《三国演义》里,关羽斩华雄一节的人物相托:作者先写俞涉如何骁勇,潘凤怎样英雄,但都很快败死于华雄之手。然后关羽出马,不等探听,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此时“其酒尚温”!无须多用笔墨,关羽的神威勇武便表露无遗了。正托,还可用环境、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品格;用此情衬彼情;此景衬彼景;此事衬彼事等等。反托:指形象相异,性质相反时,正反相衬,以次托主。如鲁迅《祝福》里,用祝福的热闹景象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钗结婚同时写来,以喜衬悲悲更悲。使用反托时,还可以用加剧矛盾的方法加强效果。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作者将诸葛亮与投降派的矛盾写得越尖锐,就越能体现他超人的胆识与气魄。 运用烘托的方法,一定要确定所写的主体。对宾体的描写,是为了说明、补充、烘托主体,不能过分强调宾体,喧宾夺主。另外,人们用什么景物陪衬什么感情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用雷雨陪衬打击,用丽日、鲜花陪衬欢快、幸福,用秋风、落叶陪衬悲惨、凄凉,用阳光、大道陪衬希望、光明前途等。使用烘托手法时,要注意创新,不落俗套。 烘托Hongtuo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若使用近似的事物,称为正衬;若使用对立的事物,称为反衬。在作品中烘托的主要用法有:❶用某些人物形象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第37回“三顾茅庐”,刘备未见孔明之前,先有徐庶、司马微的介绍,后有崔州平、诸葛均、黄承彦的正衬,一下使诸葛亮的形象变得十分鲜明。 ❷用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如鲁迅小说《祝福》开头与结尾写鲁镇过年“祝福”的热闹,反衬祥林嫂的悲惨的死。 ❸以“虚幻”的情景来烘托现实社会。如杨朔的《海市》以虚幻的海市蜃楼烘托社会主义建设的朝气蓬勃。 烘托❶中国画技法之一。指着力渲染所画景物的轮廓,以突出所画景物的一种方法。 ❷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侧面描写人物或景物。通过对其他人物或景物的刻画和描写,以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