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家讳也叫“私讳”,旧时子孙在说话或行文中避免提到父祖的名字,称为家讳。《礼记·曲礼上》: “君无所私讳”。郑玄注:“谓臣言于君前,不辟(避)家讳。”汉代司马迁为避其父司马谈讳,故在撰《史记》中,凡遇“谈”字,都改用“同”。唐政府规定,如官名犯父、祖名,应提出申请改任他官。如父祖名 “常”,不得就职太常官。 家讳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习俗。旧时认为直接称呼一个人的名字是不恭敬的行为,对尊者应避讳。避开皇帝的名字称“国讳”,避开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是“家讳”,或称“私讳”。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读同他们名字相同的音,不能写他们名字中的字。但是在皇帝面前可以不避“家讳”。这一习俗反映出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无理性和繁琐性。 家讳古老禁忌渗入家族礼法中的称呼习俗。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求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旧时山东各地均有此俗,例如,子女外出写信回家,信封上也不能写父亲的名字,而要用本人名字,写“×××平安家信”。今此俗渐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