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烙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烙印》是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同时也是臧克家的早期代表作品。《烙印》最早的版本是于1933年7月,由诗人自己印刷出版的,诗集中收入了诗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共22首。诗集的序言是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为其撰写的,著名作家茅盾、老舍等人也曾著文评介,并大加赞誉。这本诗集的出版,引起当时诗坛的注目,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大。1934年3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再版,再版时又增加了4首诗,臧克家自己撰写了“再版志后”。《烙印》中的诗篇所反映的大多是大革命前后农村的黑暗生活和农民的不幸遭遇,臧克家从小生长在山东农村,因此对于农民的生活比较熟悉,他曾说过,“我酷爱农村,我热爱农民”,“深深地同情他们,为他们的不幸而悲愤”,并且“情愿和他们共有一个命运”。臧克家在《烙印》之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黑暗的社会中的苦难生活和不幸命运,其中《老哥哥》、《老马》、《贩鱼郎》、《洋车夫》、《当炉女》、《难民》等等,都是诗集中的著名诗篇。闻一多对《烙印》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茅盾也曾赞扬《烙印》“不肯粉饰现实,也不逃避现实”。《烙印》中的诗大多语言朴素,结构精致,感情率真,是诗人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成就比较大的一本诗集。 烙印诗集。诗人臧克家的代表作之一。1933年出版。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其诗朴实清新,含蓄蕴藉,讲究锤炼语句,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产生较大影响。 烙印branding在群牧马管理中,为了育种和生产需要,在马匹身上烫烙的火印。烙印须用专用的烙铁,或先在火中烧红、或先在液氮中浸泡后进行。烙印的位置均在马匹的左侧。将出生年号烙在上膊部;个体号烙在股部;场的标记烙在股部个体号的下方。有些国家将场的标记烙在颈部(见“冷冻标号”)。 烙印新诗集。臧克家著。该诗集最初由王统照刊行,1933年7月初版。1934年3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作为“开明文学新刊”,1949年2月8日8版。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桂林出版(1943年8月 1 日)。1933年初版时收作者诗22首,1943年桂林版共收26首。1963年9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烙印》,是《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两本诗集的合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