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焦菊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27 焦菊隐1905—1975现代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大学期间,便曾组织戏剧演出。后参与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赴法留学归国后,又多次任戏剧教授,导演学生演剧,并创办了北平艺术馆等戏剧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先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西语系主任,1950年起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成功地执导了《龙须沟》、《茶馆》、《蔡文姬》、《武则天》、《胆剑篇》等名剧,力求把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思想与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融汇于自己的导演创造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导演学派。著有《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戏剧散论》等。 086 焦菊隐1905—1975戏剧理论家、文学翻译家。原名承志,笔名居筠等。天津市人。读中学时,开始发表译文。1924年考入燕京大学。课余从事翻译活动。1935年赴比利时学法文,翌年转到英国,继后又转入法国。1937年,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任广西大学教授。后又在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法国新闻处供职。其时译有大量外国文学名著。1945年任北平师范大学英语教授。主张直译。译著有:丹钦科的《文艺·戏剧·生活》、左拉的小说、契诃夫的全部剧本、高尔基的《布雷乔夫》和《道斯奇加耶夫》及《阿·托尔斯泰小说选集》等。 焦菊隐1905~1975中国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原名承志,后改名为菊隐。生于天津,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在燕京大学的学业。他于1931年参加筹备北平戏曲专科学校,该校后改名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任第一任校长,为京剧培养了大批表演艺术家。
焦菊隐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相融合,独树一帜,作品气势恢宏,而又精细入微。他生前翻译过多种剧作,包括契诃夫的名篇《樱桃园》等,是新中国戏剧导演的翘楚。 焦菊隐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导演。生于1905年,卒于1975年。原名焦承志。天津人。焦菊隐早年曾在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和天津汇文中学读书,1922年,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发表诗歌、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1924年,被保送到北京燕京大学读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28年,任北平第二中学校长。1930年,创立了中华戏曲学校,并担任校长。1934年,焦菊隐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读研究生,专门从事戏剧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1938年,焦菊隐回国以后,曾经先后担任广西大学文史系教授、广西教育研究所文学教授、四川江安国立剧专话剧科主任、重庆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西北师范学院教授等职,同时还从事导演工作。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焦菊隐担任北平师范大学英文系主任,并创办了北平艺术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焦菊隐曾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总导演兼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焦菊隐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和导演,他一生中导演过数十部中外名剧,其中主要有《夜店》、《布雷乔亚》、《虎符》、《蔡文姬》、《龙须沟》、《茶馆》、《明朗的天》、《胆剑篇》、《关汉卿》等等。焦菊隐在导演实践中创作了独特的民族风格的导演学派,并著有许多理论著作,其中主要有《导演的艺术创造》、《导演·作家·作品》、《豹头·熊腰·凤尾》、《守格·破格·创格》、《略谈话剧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等等。焦菊稳还翻译了许多外国的著名戏剧作品,其中主要有契诃夫的全部剧本、丹钦科的《文艺·戏剧·生活》、高尔基的《布雷乔亚》等等。焦菊隐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戏剧家和导演,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焦菊隐1905—1975戏剧家、导演艺术家。天津人。早年曾创办戏曲学校。1935年留学法国。回国后从事戏剧教育、编导和翻译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兼总导演等职。艺术上勇于创新,善于吸取中国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导演体系。先后导演了《龙须沟》、《茶馆》、《蔡文姬》、《武则天》、《胆剑篇》等。 焦菊隐1905—1975现代戏剧家、导演。天津人。1930年创办中华戏曲学校。1948年赴解放区参加革命。解放后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兼总导演等职。他勇于探索,曾导演《龙须沟》、《茶馆》、《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中外名剧,为创造具有我国民族气质的导演学派做出了卓越贡献。有《焦菊隐戏剧论文集》。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有:(一)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为进步的人类文化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因而要尊重生活,尊重现实主义的艺术,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不息。(二)艺术家要“创造出指导人生的活的画像;他必须认识自己对观众所负的责任,通过演出,为广大观众服务,并且教育广大的群众为美好的生活而斗争”。(三)艺术家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为了人类的自由与和平,宁愿自己死在十字架上”(以上引文均见《艺术家与德育》第11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四)主张演员必须把完美角色的一切,变为自己的第二天性,角色的完美创造,在于演员爱自己心中的角色,而不爱角色中的自己。 焦菊隐戏剧家。1905年12月11日生,1975年2月28日去世。天津人。1928年燕京大学毕业。1931年后,任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校长。1935年赴法国留学。1938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戏剧教育、导演、翻译、研究。1950年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龙须沟》。1952年任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此后,导演了《虎符》(1957)、《茶馆》(1958)、《关汉卿》(1958)、《蔡文姬》(1959)、《三块钱国币》(1959)、《胆剑篇》(1961)、《武则天》(1962)等名剧。创立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出版了《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戏剧散论》等著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