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爱晚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爱晚亭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四周古枫参天。爱晚亭始建于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取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亭原为木结构,1862-1870年(清同治初)改为砖砌。

爱晚亭

位于岳麓书院后,麓山寺前。亭形为重檐八柱,朱栏绿瓦。亭畔为清风峡,双峰相夹,中有平壤,纵横十余丈,紫翠菁葱,流泉不断。亭前有池塘,桃柳成行。四周皆枫林,深秋红叶满山。原名红叶亭。清乾隆五十年(1785),诗人袁枚游岳麓山,觉得亭前景象,恰似杜牧《山行》诗所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建议改名爱晚亭。当时岳麓书院山长罗典采纳此建议,于乾隆五十七年重建此亭时易名。但罗典轻视袁枚,重视毕沅,故其《留题书院诗》自注云:“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指湖广总督毕沅)名曰爱晚。”又为亭撰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上联指亭下的赫曦台,台后原有桃李坪;下联指亭上的白鹤泉。白鹤泉古碑跋云:“《岳麓志》:白鹤泉出青枫峡,味甘洌,冬夏不枯。”此联现刻于爱晚亭石柱。亭右侧,穿过枫林桥,有一小亭,亭中大方石上有“二南诗刻”。所刻二南诗,即宋代张栻(号南轩)写的《清风峡》与清代钱澧(号南园)的《九日岳麓山》。

爱晚亭

座落于岳麓书院后清风峡的小丘上,为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 山长罗典所建。爱晚亭原名“红叶亭”、“爱枫亭”。因四周枫树成林,深秋枫叶红艳,清代人袁枚取唐代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而为爱晚亭。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额上“爱晚亭”三字为毛泽东书。亭中方石上张南轩、钱南园游山七律二首,为晚清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所刻,题名“二南诗刻”。亭前石柱刻有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亭石有一小桥,为清枫桥,桥下小溪名兰溪。本世纪初,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在长沙求学期间,常来此学习、登山、露宿,探索革命真理。

爱晚亭

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青风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岳麓书院园林建筑之一。原名红叶亭、爱枫亭,皆因满谷古枫而得名。爱晚亭与安徽滁州琅琊山麓醉翁亭、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由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后湖广总督毕沅依唐诗人杜牧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意境,更名 “爱晚”。原为木结构。道光三年(1823)重建。同治四年(1865) 易以砖墙。同治七年(1868) 又改用石柱石栏。宣统三年 (1911) 重修刻石。1944年毁于日寇的轰炸。1952年按原貌迁建于此。1987、2001年维修。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石木结构,平面呈方形,八柱,重檐攒尖顶,碧瓦石栏,亭中彩绘藻井。亭额“爱晚亭” 三字为毛泽东手书。亭前石柱刻联: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罗典原作,程颂万修订。亭下有地坪山塘。亭后两条小溪自幽壑中潺潺而来,溪旁多芳兰,古称“兰涧”、“石濑”胜景。毛泽东早年寄寓岳麓书院半学斋时,常与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学友聚首亭中,纵论时势,探求真理。亭右后有清风泉。亭左后枫林桥连一六方型茅亭,名枫林亭。1952年筑。1981年重建。亭中置方石,上刻有程颂万书 “放鹤”二字和张栻 (南轩) 和钱澧 (南园) 游山七律诗,名 “二南诗刻”。该石于清宣统三年 (1911) 刻置爱晚亭中。1952年移至现址。附近有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肖伟墓、张辉瓒墓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