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牟子理惑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牟子理惑论中国佛教论著。通称《牟子》,亦称《理惑论》。三十七章。东汉末牟子著。牟子(生卒年不详),东汉末苍梧郡(治所在今广西梧州)人。名不详,《弘明集》卷一云“牟子博”,《隋书·经籍志》误录为牟融。从书的自序看,牟子原是儒生,博览经传,也读神仙之书,但认为虚诞不可信。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后,天下混乱,避难交趾,二十六岁回故乡娶妻。因感“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执意不仕,而致志于佛教,兼研《老子》。“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乃作《理惑论》答辩,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的种种议论和疑难,分别给以辩解。全书主要内容为记述释迦牟尼出家、成道、传教的事迹;佛经的卷数及戒律的规定,佛教关于生死问题的观点,佛教在中国初传的情况等。据称因为看到“佛经之要有三十七品,老氏《道经》亦三十七篇”,故效法而为三十七条问答。文中广引《老子》和儒书,以论证佛教与儒、道观点的一致,但又推崇佛教,为中国较早的阐述佛教原理的论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