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猩红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猩红热xinghongre

由不同型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以通过飞沫直接传染为主。由于附着在衣物的细菌可以生活一段时间,故亦偶有间接传染者。本病多发生在温带,冬春季易发病,与空气不洁、阳光不足有关。各型细菌有其特异的抗原与抗体,无互相保护的共同免疫性。感染后细菌所产生的红斑毒素大多相同,故再感染时不再出疹。而抗菌免疫力有菌型特异性,因此除非再感染同型链球菌,否则除无皮疹外会有猩红热等其他症状。本病潜伏期1~7天,起病急,体温上升,高者可达40℃。咽疼、呕吐、头痛等较常见。扁桃体、甚至悬雍垂及软腭处都有炎症及白色渗出物,颈前淋巴结肿大。出疹期3~7天。最早见于腋下,腹股沟和颈部,24小时遍及全身,呈弥漫性,鲜红色点状或针尖状充血性皮疹,疹间皮肤亦有轻度充血。面部无皮疹,但两颊及额部充血,故口周显苍白。皮肤折皱处和肘弯、腕、腋窝、腹股沟处皮疹密集成线,压不退色等是腥红热皮疹的特点。病后一周皮肤开始脱屑,亦为其特征之一,可因其出现作回顾性诊断。皮疹越多,脱屑越多,面积越大。第3周遍及全身。出疹期继续发热,皮疹遍及全身后体温下降。发病初期舌上有灰白色苔,3~4天后舌苔脱落,出现牛肉样舌面和红肿舌刺,似草莓,称杨梅舌。腥红热主要病变为毒血症及化脓性损害,前者为由细菌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后者由细菌深入组织形成脓毒病灶或败血症,病情轻重相差悬殊。临床表现轻微者可被漏诊,脓毒型可出现多处化脓性病灶; 中毒型严重者可以死亡。在有青霉素以前,猩红热是 一种很严重的疾病,有青霉素以后,发病情况有了巨大变化,如能及时治疗多可控制其发展。本病可继发肾炎及风湿热,多在病后2~4周出现。目前对此病尚无自动免疫措施,应控制感染及传播扩散。腥红热患者应早期隔离,带菌者亦应用青霉素治疗。

猩红热

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由空气飞沫传播,少数由被污染的食物、食具、衣物等传播。症状表现:潜伏期1—7日,一般2—4天。发病急,可有发热、咽痛、呕吐等症状。于发病后1—2天出皮疹,从耳后、颈部、腋下出现,迅速波及全身。皮疹呈猩红色点状皮疹,压迫可退色。全身皮肤充血。在肘窝、腋窝等皮肤皱摺处,皮疹更密,形成线状疹,称“巴氏线”。面颊潮红,一般无皮疹,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于病后2—3天,舌乳头红肿,称“草莓舌”。皮疹于出疹后48小时内达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一周后可有糠麸样或片状脱皮。预防措施:早隔离和治疗病人。本病在托幼机构流行时,对患有急性咽峡炎的和扁桃体炎的小儿,应及时治疗。患者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应随时消毒。流行期间应避免儿童集会,或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护理:需用抗生素彻底治疗,以免咽部长期带菌。卧床休息。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病愈后2—3周要检查尿,因少数病儿可能并发急性肾炎。

猩红热xinghongre

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由空气飞沫传播,少数由被污染的食物、食具、衣物等传播。本病有日趋缓和的趋向,病死率明显下降。症状表现:潜伏期1~12日。发病急,可有发热、咽痛、呕吐等症状。于发病后1~2天出皮疹,从耳后、颈部、腋下出现,迅速波及全身。皮疹细密,压迫可褪色。全身皮肤充血。在肘窝、腋窝等皮肤皱褶处,因压迫摩擦引起皮下出血,呈现红色线条,称“巴氏线”。面颊潮红,一般无皮疹,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于病后2~3天,舌乳头肿大,称“草莓舌”。皮疹于出疹后48小时内达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可有片状脱皮。预防措施:早隔离和治疗病人。本病在托幼机构流行时,对患有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的小儿,应及时治疗。患者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应随时消毒。流行期间应避免儿童集会,或带儿童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护理:患儿需用抗菌素彻底治疗,以免咽部长期带菌。卧床休息。常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病后2~3周要检查尿,因少数病儿可并发急性肾炎。

猩红热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儿童多发,飞沫传播。有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草莓舌”、“口周苍白圈”及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脱皮,少数患者可并发心肌炎、肾炎等。主要用青霉素族的药物治疗,预防重点在于隔离及治疗病人。


猩红热

见“传染病学”中的“猩红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