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玉门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玉门关丝绸之路重要关隘,出入西域门户之一。历史上曾有三处: ❶汉玉门关,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一般认为关址为敦煌市西北80公里疏勒河南岸的小方盘城。近年甘肃省文物工作者考察,认为关址应设于小方盘城西11公里的马圈湾遗址西南0.6公里处的高地上。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汉书》等史籍屡屡言及此关。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均经此关。 玉门关唐胡曾的七言绝句。系作者的咏史诗之一。原诗是: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臣白马闲。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西戎,泛指西部少数民族; *天山,指唐代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以北一带的山脉; 定远,即*班超,曾封为定远侯。此诗赞扬班超出使西域的卓越功绩,也表现了他生还关内的愿望。 玉门关今名小方盘城,是丝绸之路必经关隘,为汉代玉门都尉的治所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面积30平方米。玉门关遗址平面呈方形,夯筑的城墙高9.7米,在西面城墙上辟一门。城附近的遗迹有长城、营垒、古塔、炮台等,遗物有木简、麻纸、简牍、积薪等。其中汉简、麻纸较为重要。在木简上标有“玉门都尉”的字样。勘测表明,该地的长城由沙砾石土夹芦苇间层叠压筑成,目的是增强其抗风蚀的能力,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长城。1988年,玉门关及其附近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0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西北80公里。汉元狩二年至元鼎六年(前121—前111)设置,和阗玉由此输入中原,因称“玉门关”。关扼古代中西交通之主要门户,为丝绸之路南路必经关隘。关城呈方形,系黄胶土夯土版筑而成,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存墙高9.7米,东西墙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上宽3.7米,总面积约633平方米,有西、北两座城门。关城西、北两面均有长城遗址。顺长城西行,间隔五或十里,便有一方形烽火台。1944年在附近的河仓城发现汉简并晋泰始十年(274)石碣一块。近年又有古代丝绸、麻布及粮食等出土,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北依疏勒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1年)至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因自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故名。有关城,平面呈方形,如盘。关城遗址面积约六百三十三平方米。城垣东西长二十四米,南北宽二十六点四米。北西两面有门,城堡西、北两面均有长城遗址,每隔五至十里筑一方形烽火台。玉门关于阳关同为通往西域及西亚的交通门户,出玉门关取北路,出阳关取南路。北朝时自今甘肃安西通哈密一道日益重要,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县东双塔堡附近。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渐兴,中国通西亚的陆路交通日见萧条,此关遂废圮。 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即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时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阳关在其东南。出玉门关为通往西域的北道,出阳关为其南道。六朝时期因通往今新疆哈密一线日趋重要,玉门关址移至今玉门市西北,原玉门关称为“故玉门关”。 玉门关参见 “长城关隘” 类 “玉门关” 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