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昭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64 王昭君新编历史剧,曹禺作,发表于《人民文学》1978年第11期。王昭君是我国汉代的一个历史人物。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这个古老的题材给予了全新的处理。他一洗昭君脸上的泪水和悲怨,创造出一个美丽绝伦、有胆有识、内刚外柔、敢作敢为的王昭君,热情地歌颂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谱写出一首民族团结的颂歌。戏剧一开始,就紧紧围绕着王昭君留汉当美人还是出塞做单于阏氏这个中心,组织了一系列色彩缤纷的戏剧冲突,生动地展现出王昭君思想性格的成长过程。出塞之后,她随胡俗,广结龙庭上下,取得了单于的信任和爱情;在遭受温敦诬陷破坏、致使单于生疑、和亲大局处于危险的关头,她抑制住自己蒙受不白之冤的痛苦,以国家利益为重,用“水清石自见”的坦荡胸怀,重新赢得了单于的信任,稳定了汉匈和好的大局,为民族和睦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昭君》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在于它充满着诗情画意,被称为 “诗剧”。 156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后人亦称明君或明妃。西汉时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人。元帝时被选入宫为待诏。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求和亲,昭君应诏入匈奴,立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从其俗为继位单于的阏氏。历代传说、戏曲、小说多以昭君出塞为题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南岸有昭君墓,俗称“青冢”,墓前有董必武《谒昭君墓》诗碑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名嫱,字昭君,亦称明君,明妃。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县)人。传说她美丽非凡,但因入宫后不肯贿赂画工而遭画工忌恨,丑化其画像,使她入宫数年未能得见圣上而受宠幸。当时匈奴首领呼韩邪欲与汉结好,请求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再次入朝求亲时,汉元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宫中招选和亲之人,王昭君遂自请远嫁,被元帝收为义女,据传临行前元帝召见她时方知其貌若天仙,悔恨莫及,将画工罪杀。汉元帝为这次和亲下令改年号为“竟宁”。昭君入匈奴后,被立为宁胡阏氏(即皇后),呼韩邪死后,又按汉成帝敕令,依匈奴之俗嫁给新继位的复株累单于为阏氏。昭君自请远嫁,既使自己摆脱了宫廷的樊笼,又促进了匈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友好关系,这一壮举证明了她是一个胆识过人有思想抱负的女子,受到两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敬仰。她曾在匈奴作过一首怀乡琴曲《怨旷思惟歌》,即后人所称的《昭君怨》,死后葬于匈奴,人们为纪念她修建了许多昭君墓,其中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的“青冢”最为有名。据传塞外草白,唯此墓上芳草青青,故名“青冢”。昭君出塞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匈汉两族为此保持了长达60余年的和睦友好关系,其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被人们以各种艺术形式加以颂扬,著名的有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现代曹禺的话剧《王昭君》等。王昭君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Wangzhaojun西汉元帝时宫女,汉、匈和亲的使者。名嫱,字昭君。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廷为宫人。因不肯贿赂画工,故入宫数年未见帝面。时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停止,双方损失惨重。匈奴元气大伤,分裂为五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为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南徙于长城一带。竟宁元年(公元前33)正月,呼韩邪单于至长安朝觐汉元帝,并请为汉氏之婿,王昭君自请嫁匈奴,出塞和亲。临别,元帝方知其美貌非凡。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出塞入匈奴,被尊为宁胡阏氏,生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建始二年(公元前31),呼韩邪单于死,其长子复株累若鞮即位,欲娶王昭君为妻,昭君上书求归汉,汉成帝命她从匈奴风俗,遂嫁复株累若鞮为妻,生有二女,名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王昭君在匈奴期间教当地妇女织布,并屡以珍贵礼物馈赠下属。她的出塞促进了汉、匈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40多年间双方未曾发生战争。昭君卒于匈奴,墓称青冢,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郊。 王昭君文学故事人物。名嫱,字昭君。后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作明君。汉元帝宫女。因拒绝贿赂画工毛延寿,被画得很丑,始终未得元帝召见。当匈奴呼韩邪单于请与汉皇室通婚,元帝便点了她(一说她自请外嫁)。召见时,始见容光动人,然元帝后悔莫及。后世各种文学作品颇多反映,尤以元明杂剧、传奇为著。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晋避司马昭讳,称明妃或明君。元帝时入宫。时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她自请远嫁匈奴。入匈奴后,称宁胡阏氏(yan zhi)。呼韩邪死,从匈奴俗,又先后成为呼韩邪单于前妻子及孙两代单于阏氏。对汉与匈奴的和好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王昭君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期出塞和亲,曾为汉匈两族和睦友好相处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女性。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宝坪村)人。名嫱,字昭君。少时被选入汉宫为待诏。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觐见汉帝,愿婿于汉,永结友好。昭君自请出嫁匈奴,元帝准之,择吉日为呼韩邪成婚,两族结亲。入匈奴后,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即皇后)。她尊重匈奴族风俗习惯,住穹庐,衣皮裘,食牛羊肉,饮饹浆,同呼韩邪及匈奴族人民和睦相处,并把汉朝农耕技术和科学文化传给匈奴人民。呼韩邪死后,汉成帝珍惜汉匈族之间友谊,敕令昭君“从胡俗”,又嫁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在昭君出塞的六十年间,汉匈两族间出现了“边城晏闭,牛羊布野”,汉匈人之间交易频繁的和平繁荣景象,促进了两族人民的共同进步。昭君出塞播下的汉匈两族人民友好的种子,影响深远。她已成为汉蒙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象征。千百年来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描写称颂她的崇高品德。蒙古族人民为纪念她,在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大黑河南修了昭君墓,史称“青冢”。她的家乡至今尚存昭君寨、昭君井、妃台山、梳妆台、珍珠潭和望月楼等遗迹,以表达人民对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王昭君西汉和亲宫女,名嫱,湖北人。竟宁元年(前33),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被称为“宁胡阏氏”。后又按其习俗,续嫁乌珠留若駮单于。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婿于汉,遂奉旨适呼韩邪,封为“宁胡阏氏”。生男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前31),呼韩邪死,从匈奴俗,继为复株絫若鞮单于阏氏。生二女,为须卜居次、当于居次。对加强西汉与南匈奴间友好关系,使呼韩邪后裔始终亲汉作出一定贡献。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王昭君西汉时期著名宫女和匈奴皇后。名嫱,因避司马昭之讳,曾改字明君,又称明妃。南郡秭归 (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族首领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她向朝廷奏请自嫁匈奴。嫁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阀氏 (皇后之意)。呼韩邪单于死后,其前阏氏子代立,汉成帝命她依照胡俗,做了后单于的阏氏。在她的积极影响下,其子女及臣属都努力维护同汉室的睦邻友好关系,互通有无,经常往来。从而使以往的两方相战局面得到较长时期的安定。史书记载她自嫁匈奴以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对汉室同匈奴的和好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后,民间屡将她的事迹写成诗歌唱词,编成剧本小说,予以歌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