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昭君变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昭君变文敦煌变文之一。见P.2553。分上下卷,上卷前部残缺,仅存昭君到匈奴领地后,郁郁寡欢,思念汉地等内容; 下卷述单于立昭君为皇后,仍是不乐,即使临死仍牵念故土。容肇祖《唐写本〈明妃传〉残卷跋》中拟名《明妃传》,今从《敦煌变文集》卷一启功校录本拟名。其事散见于《汉书》中《元帝纪》和《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蔡邕《琴操》、葛洪《西京杂记》等。该变文突出昭君眷念故国、思恋乡土的深情。反复叙写昭君在塞外虽倍受宠爱,但她不羡单于偏爱,不慕皇后高位,始终沉浸在离愁别恨和悲苦哀思之中,纵使憔悴致死,仍保较高尚爱国情操。文中关于匈奴社会风俗和塞外自然风光的描写也很真切,是研究少数民族史的宝贵材料。 王昭君变文又称《明妃传》。唐代变文。佚名撰。敦煌写本残二卷。原题残失,此题系今人启功整理校录,据故事内容拟补。上卷开头已缺,两卷共存六千余字。其昭君出塞事迹,至唐已逾八百多年,距史差异甚大,说法各异。是篇着力写昭君入胡,郁郁寡欢,塞外景色尤动怀乡悲怨之情,单于恩爱慰藉,无济于事,终于病倒,悄然而逝。汉哀帝遣使吊祭青冢,以祭文作结。卷中叙及“八百余年,坟今上(尚)在”,断为唐人作品,约成书于代宗大历至宣宗大中年间。另有诗人吉师老《看蜀女转王昭君变》诗,说明此篇在肃宗时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将昭君出塞,归罪画匠“捉妄陵持”。文字多有不甚可解之处,讹错字多,恰是俗文学本色。杂用五七言韵文和散文写成,创唐代说唱文学之先例。从“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字样看,原变文配有图画,“立铺”即指图画,文图相应,讲者便于说唱,观者易于明了。为研究昭君故事流传和俗文学提供极有考证价值的文献资料。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影响颇大。收入《敦煌变文集》,一九五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容肇祖《唐写本<明妃传>残卷跋》(《敦煌变文论文录》)可资研究参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