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郡人。生于汉献帝兴平二年,卒于魏甘露元年。年18,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后拜侍中,迁太常。没,谥景侯。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喜郑玄,故采会同异,成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又集圣证论以讥短郑玄。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又注孔子家语,今尚盛行。 王肃195~256三国魏经学家。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仕魏历任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侍中、河南尹、太常等职。博通经籍,善贾逵、马融之学,与郑玄学派对立,其学说世称 “王学” 。曾遍注群经,不分今、古文,对各家经义加以综合。所注 《尚书》 、《诗经》 、《论语》 、《三礼》、《左传》 及其父王朗所作 《易传》 ,在晋代皆列于学官。各书均佚,马国翰 《玉函山房辑佚书》 中有其辑本。另伪造 《孔子家语》 及解,今存。 王肃195—256三国魏经学大师,王肃学派的创建人。字子雍,东海郯(今郯城)人。王朗之子。历官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专掌艺文图籍之事。景初间(237—239),宫室盛兴,民失农业,期信不敦,刑杀仓卒,肃上疏力谏:务畜积而息疲民,省徭役而勤稼穑;以取信于民,为国家之大宝。后拜议郎、侍中、迁太常、徙河南尹,迁中领军加散骑常待。在经学上,王肃独树一帜。他竭力维护古文学说,以坚持圣意,坚持孔圣人之思想学说的纯洁性而自居。贾逵、马融坚持古文学说,故为王肃所喜;郑玄兼采今文学说,故为王肃所恨。肃自言:“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予岂好难哉?予不得已也!圣人之门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岂不得开而辟之哉?”(《孔子家语》序)这就是王肃驳难郑玄的原因所在。肃撰《圣证论》12卷,规驳郑玄数十百条。撰《尚书驳议》五卷,《毛诗义驳》8卷,《毛诗奏事》1卷,《毛诗问难》2卷,均针对郑玄而发。“肃必欲尽废郑说,驳之不已,复陈诸奏,何见疾之深乎!”(《玉函山房辑轶书·毛诗奏事》马国翰序)为使其立论有据,王肃抬出《孔子家语》(后人或以王肃所造)。时“郑君名重天下,肃以为必假圣训乃足以夺其席。”(皮锡瑞《圣证论补评·自序》)王肃经学的主要特点正在于:依靠圣人,维护圣人;维护正统的封建道德;维护古文学派的家法;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字句、义理之真谛的追求。《隋书·经籍志》载录王肃之经学著作,计约20余种,190余卷。多散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王氏注》、《尚书王氏注》、《毛诗王氏注》、《圣证论》、《王子正论》等15种,21卷。今存《孔子家语》,亦被指为王肃所撰。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竹简《儒家者言》27章,学者认为当是《家语》的原型。此或可免去王肃伪撰之嫌。参见“孔子家语”。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