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现象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现象学xianxiangxue,Phenomenology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之一,创始人为德国的胡塞尔。早期现象学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之间,主要流行于德国。胡塞尔的《逻辑研究》(1910)、《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1910—1911)和《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1913)三部著作的出版以及由他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1913)的创刊,标志着现象学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中心转移到了法国,并流传到西欧、东欧、北美和日本,成为一种强大的世界性思潮。主要代表有德国的M·舍勒、法国的梅洛一庞蒂、美国的法伯尔、肯恩斯等。现象学以所谓“纯意识”为哲学对象,认为一般科学皆以现实的事物为对象,只能得到个别的、具体的认识,而哲学应当以本质观念为对象,达到绝对的、永恒的认识。为此,现象学主张通过“现象学还原”的途径,把现实事物“悬搁”起来,用理智的直观,以达到对纯粹意识的本质的认识。现象学还主张在纯粹意识中找到一个深藏的我,即先验的“自我本位”,它是现象学的立足点和基础。现象学实质上是以先验的本质的自我为基础的唯心主义哲学,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现象学对存在主义影响最大,并逐步渗入其他一些哲学派别,形成了存在主义的现象学、宗教的现象学、实用主义的现象学、语言的现象学、行为的现象学等。

现象学

❶黑格尔曾使用这个词,指对意识发展过程的研究。详“精神现象学”。
❷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哲学运动的名称。创始人为德国的胡塞尔。主张对经验到的现象作直接的研究和描述,反对任何未加验证的先入之见和前提。为此提出把存在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悬置起来,通过理智的直觉,以达到对现象的本质的认识。主张“先验的自我”是一切知识确定可靠的基础。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也影响到了哲学以外的专门学科,如数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比利时设有“卢汶胡塞尔文库”,是这一思潮研究中心。

现象学

20世纪产生于德国的一种现代哲学思潮,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胡塞尔。当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舍勒、法国哲学家萨特、梅洛—庞蒂都卷入并推进这一思潮之后,便形成了一场现象学运动。现象学的方法广泛渗透于现代西方人文学科各领域。
胡塞尔的现象学指的是一种通过直观思维直接描述意识现象的研究方法,人类的一切精神成就和社会现象都可以据此得到说明。这种方法可以把人引入纯粹意识领域,对抽去了客观对象和主观经验之后的纯粹意识本身进行思维。他具体提出了先验还原法与本质还原法,通过先验的还原排除一切非意识因素,使思维能够反观自身;通过本质的还原在意识的不断流变中抓住其不变的本质因素和本质联系。通过这种研究,胡塞尔对不同层次的自我、先验自我的构成作用、诸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都做了分析。由于胡塞尔的追随者们不满意他重蹈先验唯心论的老路,他也指责他们不能摆脱客观主义和实在论,早期现象学运动逐渐消沉,由“存在论现象学”取而代之。
20年代末,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改变了现象学的研究方向,主张把前反思的本体论结构即此在作为研究对象。30年代,萨特也开始批判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与反思意识,同海德格尔一样主张存在论的现象学。到50年代,现象学研究的中心移向法国,除萨特外,马塞尔和梅洛—庞蒂也投入了这一运动。马塞尔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希望;梅洛—庞蒂则重视意识活动的反省问题,认为知觉世界是一切意义的源泉,而意义总是含混不清的。这一时期的现象学已经把研究对象扩展到历史、政治、文化诸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象学思潮进入综合研究时期。许多国家成立了研究会、研究中心,出版了大量有关著作和刊物,出现了一大批研究现象学的著名学者。在法国,有研究意志现象学的利科尔;在美国,有出版《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的法伯,研究现象学运动史的斯皮格伯格,研究现象学社会学的舒茨,研究现象学心理学的古尔维奇;在比利时,有收藏大批胡塞尔手稿并建立档案馆的梵布雷达和与他一起编辑《胡塞尔全集》的德国学者比麦尔;在德国,有兰德格里伯、芬克、丰克等胡塞尔的学生仍在推进着现象学研究;英国、苏联、东欧、日本等地,都活跃着一批研究现象学的专家。这一时期的现象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尽管研究者的学术地位不能与一代宗师相比,但从整体上看,这一思潮的影响比以前更为广泛、深入了,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之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