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瑱tiàn冕上分垂于两耳侧用紞系于笄上的玉饰。天子以玉,诸侯以石,士以象牙为之。其形圆而略长,可以塞入耳中。《诗经·鄘风·君子偕老》:“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汉毛亨传:“瑱塞耳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晋杜预注:“瑱,充耳。缚,卷也。急卷使如充耳,易怀藏。”《国语·楚语上》:“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礼记·檀弓上》:“练,练衣黄里、縓缘,葛要绖。绳屦无絇。角瑱。”汉郑玄注:“瑱,充耳也。古时以玉,人君有瑱。”《说文解字·玉部》:“瑱,似玉充耳也。”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瑱,镇也。悬当耳傍,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或曰充耳,充塞其耳,亦所以止听也。”清金鹗《求古录礼说·笄瑱考》:“瑱之制:县之以紞,上系于笄,紞与瑱通谓之充耳。《诗经·淇奥》篇言‘充耳琇莹’,《彼都人士》篇言‘充耳琇实’,此指瑱而言也。” 汉代玉瑱(长沙出土) 瑱古代殓具。填塞死者双耳之塞。瑱本是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说文》:“瑱,以玉充耳也。”《诗·鄘风·君子偕老》:“玉之瑱也。”毛传:“塞耳也。”《卫风·淇奥》: “充耳琇莹。”毛传: “充耳谓之瑱,天子玉瑱,诸侯以石。”人死之后也用瑱。《仪礼·士丧礼》:“瑱用白纩。”郑玄注:“瑱,充耳;纩,新绵。”即用新丝绵将死者的双耳塞住。绵不易保存,在考古发掘中常见有玉、骨或玻琉质的瑱,柱形,一端略粗,一端略细,当用于塞耳。汉代诸侯王墓中,常有玉质的眼盖、鼻塞、耳瑱、口琀、肛门塞、阴罩等,统称为 “九窍塞”。古代为死者设 “九窍塞”,欲使尸体不朽。葛洪《抱朴子》: “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