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生员亦称“庠生”、“茂才”、“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唐代中央及地方的学校都规定学生员额,因此称为生员。明清时,特指经过本省入学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学生。明初规定:生员名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生员由国家发给每人每月食米六斗,并可免除本人及家中二人的差役,即享受“廪食居黉舍,差徭不到门”的特殊待遇。生员专治一经,以礼、律、书及射、乐、数分科教学,有月课、季考、岁考、科考等考试。清代生员名额,初与明代相同,后又根据各府、州、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有所增加。生员入学后也要接受教员的考核,分月课和季考;并参加学政的监督考核,分岁试和科试。生员参加科试,凡名列一、二等或三等名列前茅者,即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明清时,由于生员过多而经费不足,除原来享受廪食的廪膳生员外,又增加有增广生员及附学生员。这三种生员分为三等,根据各种考试成绩,予以递升或递降。分见各条。 生员科举时代对在太学等处官学就读者之称谓。唐朝在太学学习及在州县学习的学生均规定有一定的员额,因此称生员,如同职官有一定员额而称官员。宋以后,监生与生员有别。明、清两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者,统称生员,即俗称之秀才。要接受本地方教官及学政之监督考核。文章上称为 “诸生”。 生员唐代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故称在学学习者为生员。明清凡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省、州、县学者通称生员,俗称“秀才”。 生员旧时作为在学肄业者之通称。亦称“庠生”、“茂才”、“博士弟子员”。《南史·梁武帝纪》:“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唐代国学及州、县学的学生均称生员,因学生员额有规定,故名。如同职官有一定员额而称官员。宋以后,监生与生员有别。元代官学之学生称生员。明清时,凡经过本省入学考试合格后进入府、州、县学者,均称生员,俗称“秀才”。要接受本地教官及学政之监督考核。文章上称之为“诸生”。明、清之生员,各府、州、县学均有定额,且有贡生、廪生、增生、附生之分。明初仅有廪生,即“廪膳生员”;后增设名额,称“增广生员”;又于额外取录附于诸生之末者,称“附学生员”。非廪生在学久,不能充贡。学习期间,经岁考、科考,可取得乡试资格。天启元年(1621)曾有乡试副榜,则廪生可入为监生,增生、附生可为廪生。府、州、县学均有定额。洪武十三年(1380)定京府学六十人,外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嘉靖十年(1531)下令缩减名额。万历初,张居正曾令一州县只录取学生一人。但至明末,全国生员几至五十万。清代生员名额,初与明代相同,后有增加。生员享有一定的待遇,可免本身丁粮,是读书人步入科场的最低身份。 生员清代八旗满洲等旗人童生和汉童生经童试合格者之专称。亦称“秀才”。考中者,才能取得入府、州、县学的资格。细分之又有廪生、增生、附生之名目,或官生与民生之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