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成坐标方法与原子核集体运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生成坐标方法与原子核集体运动生成坐标方法GCM作为研究原子核集体运动的有效理论方法,50年代由Hill—Wheeller—Griffin提出雏型。兰州大学徐躬耦、王顺金、傅德基、杨亚天自1973年以来进行的生成坐标方法与原子核集体运动研究,获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这一研究系统地发展了生成坐标方法, 使之成为严格、精确的多体理论。其主要的创造性发展是:比较透彻地研究和解决了集体自由度的选取和集体运动子空间的确定, 对称性和泡利原理的保持, 过完备性的处理等原则问题;突破了传统的GCM框架,发展了处理费米子和玻色子自由度的复合表象, 为研究单粒子自由度与集体自由度的耦合提供了理论方法; 发展了动力学群表示论的生成坐标途径(DGR—GCM),为研究原子核集体运动的微观基础与各种唯象模型之间的关系以及核集体运动的相变提供了有效理论工具, 是GCM相干态理论和玻色子展开方法的发展;用单能级j3和j4系统的严格解, 论证了GCM和原子核场论、壳模型的关系,揭示了GCM和ATDHF、玻色子展开理论、相干态理论间的联系;用GCM研究原子核表面振动与对振动, 阐明了Bohr—Mottelson模型的微观基础,从对力和四极力出发论证了IBM与TQPM模型等价, 并给出了IBM的唯象参量微观表达式;用GCM研究208Pb、209Bi的集体运动,集体运动与单粒子运动的耦合及集体运动的电磁性质,用DGR—GCM研究核相变,取得了很有意义的结果。成果论文共30篇,先后发表于《Phys.Rev.》、《Nucl. Phys.》、《中国科学》、《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