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死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生死场中篇小说。萧红著。1935年出版。真实地描写了东北人民沦陷前后的生活,“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爱国热情。全书运用散文的笔法,没有贯串到底的情节线索,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生死场长篇小说。萧红著。1935年上海容光书局出版。小说以旧中国20年代初,哈尔滨附近的偏僻小村庄三家子为背景,描写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前后,农民贫困的生活,悲惨的命运,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奋力反抗。“九·一八”事变前,农民在官僚、军阀、地主的压迫、剥削下,饥寒交迫。他们愚昧、野蛮、麻木而顽强地挣扎着。他们从没有任何奢望,只求得吃饱,穿暖,不欠地主的债。可就连这点微薄的希望也得不到满足。王婆从春忙到秋,还是破了产,不得不把心爱的老马送进屠场抵债; 为了麦子有个好收成,忙得把3岁的女儿掉在犁铧上不幸碰死。生活的重压把那些本来善良的农民折磨得性情粗野、暴躁,甚至冷酷无情。二里半为寻找一只走失的山羊,在外跟“地邻动打”,回家骂老婆;成业因农产品跌价,日用品涨价而拿老婆孩子泄气,盛怒之下竟将刚满月的女儿摔死。生活的艰难使他们开始痛恨地主阶级的剥削,赵三和李青山秘密组织了“镰刀会”,反对地主加租。就在农民们同死亡斗争,为生存而挣扎之时,日寇侵占了村子,又使他们增加了新的灾难。日寇及其走狗到处烧、杀、掠抢,无恶不做。27岁的寡妇金枝为寻找生路,冒险去哈尔滨缝穷,仍未逃脱被侮辱的命运,含愤回村,想削发为尼,可尼姑庵也早已荒凉了。被逼上死路的农民奋起抗争,李青山在村里组织了革命军,连王婆和二里半也加入了这支队伍。尽管他们还很不善战,屡遭失败,但仍在斗争中不断扩大、发展。小说深入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阶级矛盾,并把笔触扩大到民族矛盾的领域,不仅再现了农民苦难的生活,而且表现了农民的抗争,同时反映了这一反抗由自发到自觉的全过程。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起到了号召人民奋起抗日的作用。成为30年代抗日文学的奠基作品之一。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李青山、赵三、王婆等农民形象,以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及思想面貌的描写,体现了30年代东北农民的阶级觉悟、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小说无论是景物描写,场景的铺陈,人物的言行,都具有浓厚的东北农村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生死场》中篇小说。萧红著。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村为背景,描写东北沦陷前农民在封建地主残酷剥削下的苦难生活和自发反抗,以及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表现了广大农民的觉醒和反侵略的斗争。小说结构近似散文,只是若干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的连缀,没有贯串全局的故事线索。书中人物如王婆、李青山、赵三等,借助于细腻的刻画而获得生命力。作者擅长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烘托时代的气氛和渲染人物的情绪,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清新明丽而又刚健沉郁的艺术风格,为其代表作之一。曾作为“奴隶丛书”之三于1935年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 生死场长篇小说。萧红著。1934年秋写于青岛。1935年3月由容光书局出版,曾被鲁迅列为“奴隶丛书”。作品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描写了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之后,遭受的痛苦和折磨,表现了他们生与死的挣扎,颂扬了他们浴血奋斗的英雄事迹。全篇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线索,构成长篇的是许多连续性的生活画面。本篇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文学作品之一,当时引起很大反响。鲁迅写了序言,给予很高的评价,赞扬它是北方人民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画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