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画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29 画旨

明董其昌撰。1卷,杂论中国画画法、品评、鉴赏。也有题古画之题词和自画的跋语。主张画家不仅从古为师,还须“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故而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推重“文人画”,标榜“士气”。唱“南北宗”之说,强以己所喜者奉为南宗,己所不喜者斥为北宗,其分宗一以好恶为依归,并无事实上之根据,尤不合科学方法。此说对后世绘画产生消极影响。董氏又撰有《画禅室随笔》,4卷。其中有画诀、画源、题自画三种。画诀文字与画旨文字互有出入,画源乃所以题跋名迹者。

画旨

山水画论著。一卷。明董其昌撰。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书法集魏晋及唐人之长,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很大,山水画得董、巨及黄公望、倪瓒笔意。有《容台集》、《容台别集》及画论著作数种。
《画旨》原载《容台别集》卷四,与《画眼》、《画禅室随笔》互有同异,不乏重见迭出之处,当非董氏自己手定。其中以禅之南北二宗拟山水画分宗一段,与莫是龙《画说》同,童书业、俞剑华均归之于莫氏。《画旨》杂论画法、画家、鉴赏、品评,由于作者是著名画家,深知此道,所论颇有精到之见,对明末及清代画坛有较大影响。
《画旨》再申逸品高于神品之旨,与之相关是标举士气,并极言文人画为正宗、院体不可学。董氏以为逸品之加于神品之上,是“出于自然而后神也”。逸品的特点在于“韵”,他举沈周学倪瓒画,其师赵同鲁以其“又过矣”,原因在于沈周“力胜于韵,故相去犹隔一层”。至如士气,则是“绝去甜俗蹊径”,从笔墨言,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这是赵孟頫绘画思想的发展。董氏还为文人画详列家谱,以王维为祖,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并云宋之李公麟、王诜、二米皆从董、巨来,元四家黄、王、倪、吴皆正传,明之文、沈远接衣钵;与此相对,是李思训以至马远、夏珪、李唐、刘松年一派,“非吾曹当学也”。对文人画与院体画褒贬分明,判若云泥。
《画旨》之倡逸品、士气,使其画学思想表现出轻形似、重墨趣的特征。诚然,董其昌对山水与画颇有辩证眼光:“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但其创作重心并非落在“师造化”上。他以“米家墨戏”看洞庭风光,言唐宋元诸大家山水均见地域特点,自己作方壶、蓬阆”以意为之,未知似否?”赞赏赵孟頫飞白石、卷云石、马牙钩石,实重其笔墨趣味。荆浩合吴道子之笔与项容之墨为一家之体,董氏却认为“有笔无墨者,见落笔蹊径而少自然,有墨无笔者,去斧凿痕而多变态。”显以“墨”高于“笔”。这种轻形似、重墨趣的创作思想,固使董氏之画声誉甚高,但与山川形象脱略过甚,亦缺少真实感。
有《画论丛刊》本。《中国画论类编》将其与别书错落重见者严作删汰,较他本为好。

《画旨》

中国画论著,明代董其昌著。1卷。对画品、画体、画法有所论述。文中评述“文人画”,强调“士气”;分山水画为“南北两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