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畏兀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畏兀儿又作畏吾而、卫五、伟兀、委兀、外五、瑰古。我国西北古代民族名称,为“回鹘”的蒙古语音的汉字音译。因此,畏兀儿即指回鹘,此名称的使用始于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汗国和元朝,明朝也继续使用。主要指西州回鹘及其内迁的后裔。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北庭回鹘大首领仆固俊击败吐蕃与黠戛斯,收复西州(今吐鲁番盆地)、轮台(今乌鲁木齐市)、清镇(今玛纳斯县),开始创建了西州回鹘国,此后不断扩大,东至今哈密,西至瞻河(今精河),北为准噶尔盆地中心,南至坤闾城(今库尔勒市),建夏都于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的北庭古城),冬都建于高昌(今吐鲁番高昌古城)。首领对外称汗,对内自称亦都护(idikut,有福的君主)。与宋朝和辽朝都有外交往来和贸易关系,后又臣属于西辽,西辽皇帝在其国都派驻有监护使。成吉思汗强大时,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攻杀西辽监护使,投归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嫁以公主,视他为第五子,分封诸子时,独得保留国境,甚至略有扩大。西北宗王海都与都哇叛乱时, 畏兀儿维吾尔族在元代的名称。南北朝时作袁纥,隋作韦纥,唐作回纥或回鹘,五代、宋作西州回鹘。蒙古兴起前,役属于西辽。归属蒙古后,元在畏兀儿地区设立了别什八里行尚书省。 畏兀儿亦作“畏兀尔”、“畏吾而”、“畏吾儿”、“畏兀”、“畏吾”、“委吾”等。为元、明两代关于“维吾尔”一词的音译。从十三世纪七十年代起至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即元、明两代)沿用将近三百七十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