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疳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疳证

指面色萎黄,形体羸瘦,毛发干枯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病证,1—5岁儿童发病率高。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或病后失调,禀赋不足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脏腑经络失养而致。一般经调治后,可痊愈;伴有严重兼证者,预后不良。辨证论治:
❶初期(疳气),形体较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多数病儿厌食或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易怒,大便时溏时秘,舌苔薄或微黄。以资生健脾丸(白术、苡仁、人参、山楂、神曲、山药、麦芽、枳实、茯苓、黄连、豆蔻等)化湿健脾、调和脾胃。
❷中期(疳积)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色黄结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有揉眉挖鼻,咬齿磨牙等动作异常,食欲减退,或多吃多便,或嗜食异物。以疳积散(五谷虫、神曲、槟榔、胡黄连、麦芽、香附、苍术、肉果)加鸡内金、砂仁消积理脾。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大腹皮行气止痛;胁下痞块坚硬者,加山甲片、丹参活血通络。
❸晚期(干疳),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苔光,舌质淡嫩或红。以八珍汤加神曲、麦芽补益气血,醒脾开胃。若全身出现紫斑,出血,属气虚不摄血者用归脾丸;属阴虚血热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女真子、旱莲草。针灸治疗:以下脘、足三里商丘、四缝为主穴。脾胃虚弱者加中脘、章门、脾俞、胃俞、公孙;虫疾者加巨阙、天枢、中脘,虫百窝;积滞者加建里;睡眠不安加间使;睛生云翳加行间、阳陵泉。调护:
❶乳幼儿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
❷小儿喂养要定质、定量、定时,增加辅食。
❸不要过早断乳。断乳后给予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
❹经常带小儿到户外,利用天然条件,呼吸新鲜空气,多晒阳光,增强体质。
❺要吃熟食、热食、软食,不要吃生食、冷食、硬食。应多吃蔬菜,以保证营养的全面和胃肠功能的正常。
❻注意饮食卫生,切实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❼患儿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切忌偏食及就食时的各种不良刺激,如强迫进食等。

疳证ganzheng

疳证,又名疳积、疳疾,是由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脾胃虚损,运化失健,脏腑失养,气液干涸的一种慢性症证。多见于婴幼儿时期。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疏而黄,精神萎靡,饮食异常,肚腹膨胀,大便不调等为特征。本病的致病原因主要为脾胃功能失调,如因乳食不节,营养缺乏,感染诸虫,病后失调等。治疗方法:
❶疳气证:为疳证的初期,面黄少华,肌肤消瘦,毛发干稀,食欲不振,精神疲倦,性格易躁,大便干稀不一,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和脾助运。可用和脾片、肥儿片。常用药:焦白术、茯苓,焦山楂,神曲、山药,谷麦芽,胡黄连,炒扁豆。
❷疳积症:为病证较重者。症见面黄肌瘦,腹部膨胀,青筋暴露,毛发稀疏易脱,精神萎靡,动作异常,咬指磨牙。食欲减退,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治宜消积理脾。可用疳积散,常用药:炒苍白术,焦楂曲,肉果,胡黄连,鸡内金,制香附,使君子,槟榔。
❸干疳证:为疳证中最严重者。症见患儿极度消瘦,呈老人貌,毛发干枯,哭声无力,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腹凹如舟,唇干,舌光,便溏或便秘,舌尖质红或淡,脉细弱。治宜补脾养胃。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常用药:炒党参,焦白术,山药,白芍,茯苓,石斛,莲子肉,炙甘草。

疳证

病名。又称“疳”。“疳者干也”,泛指小儿因多种慢性疾患而致形体干瘦,津液干枯之证;或“疳者甘也”,指嗜食甘肥而致病。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厌食异食为特征。多由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或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或长期吐泻及虫积所致。治宜健脾理气消积,驱虫。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