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痈acute pyogenic infection

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病证。首见《灵枢经》。多因外感风湿燥火, 邪热壅聚; 或饮食不节, 过食精料, 湿热火毒内生; 或踢打跌扑,挽具磨伤, 毒邪乘隙内侵,导致营卫不和, 气血凝滞, 壅遏不通而成病。临证分为三期。
初期: 证见患部红、肿、热、痛, 后渐扩大, 高肿坚硬, 轻者无全身症状, 重者伴有恶寒发热, 舌苔薄白或微黄, 脉滑数。治宜疏风清热, 活血解毒。选用仙方活命饮去皂角刺、炙山甲, 煎汤内服。发于畜体上部者, 加荆芥、牛蒡子、菊花、薄荷; 发于中部者, 加山栀、连翘、柴胡; 若发于下部者, 加黄柏、萆薢、牛膝、车前子:热毒较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黄连等。外敷选用如意金黄散或雄黄散。
成脓期:证见患部肿块高突,疼痛加剧,按之应指或中软,并伴有壮热, 口渴,便秘、尿赤,舌苔黄腻,脉象洪数。治宜和营清热托毒。选用仙方活命饮去白芷、防风,加黄芩、山栀,煎汤内服。若便秘加瓜蒌、大黄;若尿赤加赤苓、车前、泽泻: 若口渴加鲜生地、石膏、淡竹叶; 若气虚成脓迟缓者,加黄芪之类,以托里透脓。或选用透脓散(《外科正宗》:当归、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或用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人参、白术、黄芪、穿山甲、皂角刺、白芷、当归、升麻、甘草、青皮)灌服; 若脓成可切开排脓。
破溃期: 证见脓出黄白稠厚,微臭,或夹紫色瘀块。若溃后排脓通畅,局部肿消痛减,全身症状随之消失,一般不需内治。若脓出不畅,余肿不消,身热不退,仍按成脓期用药。若体虚肉芽生长迟缓,治宜补益气血,选用八珍汤灌服。外治宜提脓祛腐,选用九一丹或二宝丹(《中医外科临床手册》、煅石膏、升丹)以纱布条卷药成药捻,插入疮口内引流:若脓转稀薄或脓水已尽,治宜生肌收口,选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若脓出不畅,宜手术扩创。

中医病名。是指疮面浅而大的疮疡。临床特点有肿胀、焮热、疼痛、成脓等特点。多由邪热内盛,气血壅滞所致。因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内痈、外痈之分。内痈,发于脏腑,外观看不到,如肠痈、肺痈等。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即属于肠痈的范围。外痈,发于体表,如颈痈、背痈、乳痈等,为多个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乳痈即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痈,属于热证、阳证,常伴有身热、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等实热表现,治疗应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病名。痈,雍也;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之意。是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点为局部肿胀,焮热,痛甚,易化脓,易收口,发速愈亦速,属阳症。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详各条。


多个相邻毛囊及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易发生于颈和背部。有多个脓头侵及皮下组织,沿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伴有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等全身症状。治疗宜加强营养,选用有效抗生素,如有糖尿病应予治疗;痈需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

痈carbuncle

多个相邻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结缔组织急性化脓和坏死的一种局部外科感染。主要因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同时侵入毛囊和皮脂腺所致。局部肿胀迅速增大,剧痛和水肿。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随后痈的整个中央部坏死,形成多个脓腔似蜂窝状,腔内有脓血样坏死物。可用青霉素疗法、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或行十字形切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