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塔佛塔。位于今兰州市区黄河北岸白塔山白塔寺内。相传建于元代。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曾致书西藏萨迦派法王,法王因此派一著名喇嘛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喇嘛途经兰州时病逝,朝廷下令建此塔。当初,塔呈白色,故名。明景泰年间(1450——1456),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白塔; 今存白塔寺约重建于此时。寺内白塔通高约17米,下部为双层八角形密檐,其上为覆钵式塔身和锥体塔身结合体。锥体塔身七级八面,实心,每级隔面有佛龛,龛内原有小佛像(现仅存一尊),每级各角均嵌砖雕翘首龙头,下系风铃。塔顶为绿色宝瓶状,上嵌有琉璃花,并有青龙缠绕。塔东面小亭悬挂清康熙时所铸青铜钟一口。塔东侧树立着《夏禹岣嵝碑》。西侧竖立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所立《修建北山慈恩寺碑》。 白塔位于蓟县城内,独乐寺正南向。始建于辽代,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并增建观音寺,故又称观音寺白塔。白塔为砖石结构,高30多米。八个转角处作重层小塔,装饰宝盖、莲花。下部为密檐式,上部为喇嘛式状。塔身用雕刻的石块和青砖垒砌,呈八角形,造型美观奇特。南门内设佛龛,墙上绘有壁画,东、西、北三面设有假门,拱门两旁有飞天浮雕,栩栩如生。在中国辽塔中是造型奇特的一种。 白塔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山顶。清顺治八年(1651)始建,康熙、雍正两度重建,现存为雍正时所建。为藏式塔,高35.9米,由塔基、塔身、宝顶三部分组成。台基方形,上为须弥座。塔身呈覆钵式,上部为相轮,又称十三天。顶部为鎏金宝顶,由天盘、地盘、日、月、火焰构成,缩腰处刻动物及花卉图案,地盘周围悬有铜铃。塔身设300余个通风口,南面设“眼光门”(又称时轮金刚门),内刻红底黄字藏文图案。系北海最高点,亦为北海全园的象征。 白塔亦称观音寺白塔。位于县城内,独乐寺正南约100米处。始建于辽代。明、清两代重修。塔为砖石结构,高30.6米。塔基为花岗岩条石,塔身白色,呈八角形。内墙绘壁画,东、西、北三面的门券上有飞天浮雕。塔下部为密檐式,上层则作喇嘛塔状,造型奇特美观。 白塔❶“垂庆寺塔”的俗称。在辽宁辽阳市白塔公园内。金正隆六年(1161),贞懿皇后李氏(金世宗完颜雍生母)所建。砖筑,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高七十一米多,逐层稍内收。各层悬有风铃、铜镜。近似辽塔,塔身八面都有坐佛等砖雕像, 塔顶有刹杆、宝珠和相轮。整个建筑造型和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金世宗时又增修。为辽东最高最大的塔。 白塔座落在兰州市区黄河北岸白塔山白塔寺内。始建于元代。俗传元太祖成吉思汗为统一疆域,曾致书西藏萨迦派法王,法王因此派一著名喇嘛赴蒙古谒见成吉思汗,不幸中途病逝于兰州,朝庭下令建此塔以示纪念。因塔呈白色,故名。明景泰年间1450~1456依其旧址重建白塔及寺院,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扩建寺院, 名慈恩寺。白塔通高约17米,下部为双层八角式密檐,其上为覆钵式塔身和锥体塔身结合体。锥体塔身七级八面,实心,每级隔面开佛龛, 龛内原有佛像。每级檐角嵌翘首龙头,下系风铃。塔顶为绿色宝瓶状,并有青龙缠绕。塔东侧亭内悬清康熙时铸铜钟一口,重153公斤。西侧立康熙时《修建北山慈恩寺碑》一通。立于塔下眺望,黄河似玉带缠绕,中山桥如长虹卧波,兰州市区尽收眼底。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