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细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白细胞baixibao

俗称白血球,是血液中一类细胞成分的总称。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按其形态可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三类。虽然白细胞数远少于红细胞,但其抵抗疾病、保护机体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00~10,000/立方毫米。各类细胞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在临床中,不仅要了解白细胞总数,还应知道各类细胞数目所占百分比和形态变化。其中粒细胞所占比例最大,由骨髓生成,因细胞浆中所含颗粒性质不同,又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细胞成熟后储备于骨髓内,仅有少量释放入血循环,其中一半随血液流动,另一半聚集于血管内皮上,这两部分不断交换,保持恒定。白细胞计数结果仅为在循环中流动的部分。粒细胞由骨髓进入血液后很快进入组织,在组织内存活4~5天。嗜中性粒细胞在粒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多。直径10~15微米,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1道防线。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会引起产生趋化因子,使粒细胞趋向炎症部位,吞噬细菌,细菌被细胞内所含的多种酶分解消化。严重时粒细胞本身亦随之坏死,成为所谓脓细胞。许多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的动力学变化。生理因素变化多为一时性的,病理性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严重组织创伤、急性出血或溶血、急性中毒、白血病等。由于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较大,故其增多与减少对白细胞总数影响最大,也就是说,白细胞总数变化多反映中性粒细胞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含大量嗜酸性颗粒,已证明此类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密切关系。病理性增加可见于各种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及某些血液病等。嗜碱性粒细胞数目很少,胞浆中含多数嗜碱性颗粒,颗粒中有肝素及组织胺,故有肝素与组织胺的作用。据认为这种细胞与第Ⅰ型变态反应有关。单核细胞体积较大,直径约14~20微米,胞浆中有多数嗜天青蓝颗粒。其功能与中性粒细胞相似,也有变形与吞噬能力,能在毛细血管中运动,并离开血管到组织间隙,它可以吞噬并杀死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吞噬受损的红细胞,并有免疫作用。淋巴细胞数量仅少于中性粒细胞,参与细胞及体液免疫作用。(详见 “淋巴细胞”条)。

白细胞baixibao

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又称白血球 (图1)。呈球形,有核,无色,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一般为10~20微米。正常成人在安静时,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白细胞总数平均约6 000左右。一般少于 4 000 或多于10 000属不正常。白细胞的数量随年龄和生理状况不同而稍有变化: 下午比早上多,饭后、运动时、妇女月经及分娩时均有所增加。初生儿白细胞数目特别多,平均可超过20 000个,生后几天,白细胞数量下降,两周左右白细胞总数接近正常成人的数值。白细胞分五种:嗜中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嗜酸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5%;嗜碱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0.75%;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 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前三种细胞的胞质中因含有特殊的嗜色颗粒,称为粒细胞。各类白细胞的寿命都不长,粒细胞只能生存13天左右,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平均也不过100天左右。新生的白细胞由骨髓制造,少量的淋巴细胞由淋巴结产生。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消灭外来的病菌,并使机体产生抵抗病菌的能力。嗜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对细菌和异物有吞噬作用 (图2),当身体有细菌感染时,血液中这两种白细胞的数量可以明显增高。这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游涌到炎症(细菌感染)的部位去吞噬细菌。当吞噬毒性较大的细菌时,部分白细胞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并与坏死的组织、细菌等一起形成了浓液。嗜酸性白细胞与身体过敏有关,当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和寄生虫病如血吸虫感染时,常见到血液的嗜酸性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能释放抗体,因而对感染的恢复有一定的关系。嗜碱性白细胞也可参予过敏反应。


图1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图2 白细胞吞噬细菌

白细胞

又称“白血球”。血液细胞成分之一。有核、呈圆形。可分为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成人白细胞数为4000—10000/立方毫米。各种白细胞的数量在白细胞总数中各有一定的比例。在病理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白细胞可发生数量与质量的改变,以及白细胞总数的变化,这在临床上对明确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白细胞

又称“白血球”。血液的细胞成分之一。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按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类。前者又因颗粒着色性质不同,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3种;后者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血液含4 000—10 000个,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3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0.5—3%,嗜碱性粒细胞占0—1%。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白细胞的数值可显著升高或降低。

白细胞

亦称“白血球”。是血细胞的一种,呈球形,属无色有核的细胞。按其形态和功能可分为二类五种:一类是细胞质内含有特殊颗粒的粒细胞。此类细胞据其颗粒染色的不同又可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另一类是细胞质内无特殊颗粒的无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正常人各种白细胞保持一定比例。各种白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各种白细胞的分类及分类计数如下表。
白细胞的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10~20微米),数量却比红细胞少。安静时我国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白细胞总数为5000~10000个,平均7000个。白细胞的功能主要是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并具有免疫作用。嗜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吞噬作用。当细菌侵入人体时,它们便从毛细血管壁的间隙游出,向病原菌所在的地方集中,将细菌吞噬并释放蛋白水解酶,将被吞噬的细菌消化掉。如果释放出的蛋白水解酶过多,不仅能杀死和溶解病原菌,而且其自身也被分解而死亡。死亡的白细胞连同病原菌的分解物共同构成脓液。人体患急性化脓性炎症时,白细胞总数增加,主要是嗜中性白细胞增加,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即淋巴细胞可产生一种能抵抗“抗原”的物质,即抗体。抗体与抗原相结合后,使抗原失去危害作用。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则与过敏反应有关。

白细胞leukocyte

又称白血球或血白细胞。血液成分之一 。呈球形,有细胞核,细胞数量远比红细胞少。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大类,前者细胞质中含特殊颗粒,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种。后者细胞质中无特殊颗粒,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能运动,可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的组织,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异物和产生抗体,以帮助机体防御感染。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