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飞云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飞云楼位于山西省万荣县旧解店镇 (今县址所在地)东岳庙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有建筑物系清乾隆十一年 (1746年) 重建。面阔进深各五间,平面正方形,楼身外观三层四檐,两层之间设暗层一道,实为五层。二、三两层皆设有平座,四面中心各凸出抱厦三间,与楼身拐角相连,抱厦上有斗栱、檐柱和歇山式屋顶,山花向外,最上檐为十字歇山顶,脊中安置宝珠和脊刹,楼上翼角多达三十二个,起翘较大,大有“屋檐翚飞”之势。楼上平座和檐下布满着各种斗栱。斗栱处理富于变换,以“品字科”的形式内外出跳,其上的枋子高度都在一个水平上,和昂一起组成了一个平整的枋木格网,在平整的格网上架设檩、梁。楼内结构上,有通柱四根直达上层斗栱之下,其余金柱栱上设斗承托二层平座,双步梁上立童柱支撑二层抱厦。二层檐柱全为方形,勾栏顺楼与抱厦拐角安装,使楼面呈十字形。第三层用穿插枋和斜材支撑抱厦,勾栏顺楼身安装,将抱厦留在勾栏之外,楼身又变成正方形,楼顶结构,由八根戗斜向支撑,中心悬一枚大雷公柱,简洁严整。飞云楼时代虽较晚,但建筑精巧,造型优美,成为我国楼阁式建筑中杰出的遗构。 飞云楼中国古建筑。位于山西省万荣县东岳庙内,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总高23.19 m。整体式构架结构,整个荷载由4根柱子支承,柱高15.45 m。4柱间用枋木连接,形成筒形结构。外檐构件直接搭放于中筒上。分3层,其中底层为正方形,上面两层均呈亚形,设有82条琉璃屋脊,装雕丰富的斗拱。立面设歇山顶3个,6层檐口,角部设翼角8个。整个楼的造型受宋代影响较多。 飞云楼古代建筑。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城内。始建年代不详,但唐代贞观年间已有楼,元、明、清历代都予以重修。现存楼体系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通高22米,分3层,面阔进深皆为5间。底层支撑楼体的木柱,相互牵制,成为整体。楼体精巧,红、黄、绿五彩琉璃瓦盖顶。楼角系风铃,迎风响声,清脆悦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