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鹿洞书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岳麓、睢阳、石鼓)之一。初为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江州刺史李渤及其兄李涉隐居读书之处。相传因李渤曾养白鹿伴读,故人称其白鹿先生,读书处称为白鹿洞。五代南唐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在此建立“庐山国学”。宋初扩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北宋末年,书院毁于兵火。到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理学家朱熹出任南康(今星子县)太守,重建书院,并奏请皇上赐额及御书,亲临讲学,使得书院名声大振。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明代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过学。书院几经兴废,现存建筑有棂星门、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祠、御书阁等均为清道光年间所建。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其东厢的碑廊内,嵌着宋至明清古碑120余块。这些碑刻是白鹿洞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御书阁”是清康熙帝赐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书院门外还有枕流桥、独对亭、华盖松、钓台等胜景及古人石刻书法多块。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1988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4 白鹿洞书院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唐贞元间人李渤偕其弟李涉在此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渤任江州刺史后,于读书处建台榭,名之曰白鹿洞。南唐升元四年(940)建学馆于此,以李善道为洞主,教授生徒,学者大集,号曰庐山国学。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江州知州周述以来白鹿洞之学者多达千人为由,请赐《九经》肄习,诏从其请。咸平五年(1002)重加修缮,并塑孔子及其十大弟子像。淳熙六年(1179)朱熹为南康军太守,申请重修,手订《白鹿洞书院揭示》,明五教之目,为学之序及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为后来书院学规的范本。 白鹿洞书院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原址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唐贞元 (785~805年) 间,李渤与其兄李涉曾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白鹿洞由此得名。五代南唐升元四年 (940年),朝廷在此建庐山国学。宋开宝九年(976年),于此建书院。太平兴国二年 (977年),赐国子监印本九经。仁宗后逐渐废弛。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重建书院,聚书、招徒,自兼洞主,亲自执教,亲定《白鹿洞书院学规》。吕祖谦撰《白鹿洞书院记》。陆九渊等曾于此讲学。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毁于兵火。明正统三年 (1438年) 重建。李梦阳、王守仁、薛应旂等先后执教于此。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御赐“学达性天”匾额及典籍。乾隆九年(1744年),赐 “洙泗心学” 匾额。清末改为 “江西林业学堂”。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山谷中。其地四山回合,一水中流,如天然洞府。相传唐贞元(785—804)年间,洛阳李渤与兄李涉隐居读书于此。渤性喜娱鹿,所驯白鹿,出入相随,人称白鹿先生。宝历元年(825),渤为江州(治今九江市)刺史,于故处建台榭,引流植花,名曰“白鹿洞”。唐末兵乱,清雅之士亦或来此避乱读书。颜翊率弟子三十余人在此授经达三十余年。南唐升元(937—942)年间,于此建“庐山国学”。宋太平兴国二年(977),赐国子监印本《九经》,称“白鹿国学”。咸平五年(1002),重加修缮,并塑孔子及其十弟子像,改称“白鹿洞书院”,与石鼓、岳麓、应天并称四大书院(王应麟《玉海》列有嵩阳而无石鼓)。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访求遗址重建,奏请“白鹿洞书院”敕额和监本《九经》,亲自授课,确定方针,创建制度,置田建屋,充实图书,延请名师陆九渊等来书院讲学,学生日众,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书院楷模,对后世书院乃至封建社会教育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以后,书院历经兴废,今存建筑系清道光年间所修。有礼圣殿、御书阁、思贤台、彝伦堂、朱子祠等。礼圣殿中悬唐吴道子所绘孔子像,旁为七十二贤人像。殿前白莲池,传为朱熹种莲处。殿后有半月形岩洞,系明正德(1506—1521)初南康太守王溱开凿。后知府何浚凿石鹿置洞中,始有“白鹿洞”之实。今洞中白鹿乃清光绪九年(1883)复制。殿侧碑廊,有朱熹《四时读书乐诗碑》、明人湛甘泉“海阔天空”等历代碑刻百余块。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明万历九年(1581)紫霞道人所作《白鹿洞歌》,传以蒲作笔书写,诗意清美,书法挺秀,咸丰七年(1857)刻立碑石。碑廊前有丹桂,传为朱熹所植,旁有“紫阳手植丹桂”碑。书院门前贯道溪边岩石有朱熹所书“枕流”二字,传朱熹任洞主时曾枕此石而卧于流中,以消炎暑。旁有枕流桥、濯缨桥、钓台、独对亭、华盖松等。历来多有纪游白鹿书院诗文。清魏源诗云:“水复山重得洞名,白云深处读书声。参天峰下参天树,谁称松涛万壑清。”(诗后自注:“白鹿洞本无洞,以四山环合得名,在五老峰下,山后有长松数里。”) 白鹿洞书院唐宋时著名书院。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初为唐李渤与其兄涉隐居读书之所。渤曾养白鹿以自娱,人称渤为白鹿先生。又依洞兴建台榭,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年间始建“白鹿洞国庠”,李善道主掌教授,聚徒讲学。宋初改称白鹿洞书院,渐为兴盛。南宋朱熹曾为之修茸,广招学子,邀集硕儒讲学。又订立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以明教目、学序、修身、处世、接物之要。对后世书院制度产生很大影响。 白鹿洞书院中国著名书院之一。唐时称庐山国学,宋初改称白鹿洞书院,原址在庐山五老峰东南。1179年朱熹复建书院,并制订 《白鹿洞书院学规》,指明办学方向、过程及修身、处事、接物等要目。陆九渊来此讲学留有 《白鹿洞书堂讲义》、王守仁曾将其 《大学古本》 刻石,置于院中。至清末改为江西林业学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洞书院中国著名书院之一。唐时称庐山国学,宋初改称白鹿洞书院,原址在庐山五老峰东南。1179年朱熹复建书院,并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指明办学方向、过程及修身、处事、接物等要目。陆九渊来此讲学留有 《白鹿洞书堂讲义》,王守仁曾将其 《大学古本》刻石,置于院中。至清末改为江西林业学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洞书院中国古建筑。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下,原为唐代李渤、李涉兄弟读书处,是中国宋初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李渤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故曰白鹿洞。五代南唐升元四年(940)建庐山国学,宋开宝九年(976)改为书院,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后历代屡有兴废,办学延绵不断。全院山地面积200 hm2,建筑面积3800 m2,书院遗留的古建筑不多,现在的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或修葺,书院由5个院落并列组成,主体建筑有棂星门、礼圣门和礼圣殿、先贤书院,还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恩贤台等。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唐时李渤在此隐居读书,养鹿自娱,故名。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建立“庐山国学”,宋初扩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院宇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所修,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120余块。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