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百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百越亦称百粤,中国南方古代族群之统称,是越族支系众多之意。始见《吕氏春秋·恃君览篇》:“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据考古和史学界论证,壮族先民,就是从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形成的。 百越中国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越”、“粤”、“百粤”。秦汉前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部落众多,因名。春秋至战国时期,曾在江浙一带建立起强大的越国。西汉时,其中几个较强的部分如东瓯、南越、闽越、西瓯、骆越都在当地形成了政治中心,与汉王朝关系密切。此外,先后见于记载的还有干越、句吴、扬越、瓯越、东越、夷越、山越等。具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一字数音的胶着语。生活习俗主要特点有:断发文身,契臂为盟,多食海产,错臂左衽,巢居或住干栏,行悬棺葬等。迷信鸡卜,有些部落以龙、蛇为图腾。从事渔猎农耕。农业主要种植水稻。以有肩石斧,有段石和几何印陶纹为共同文化特征。擅长冶练、纺织、造船等。秦汉以后,部分与汉族融合,部分与今壮、布依、傣、侗、水、黎、仫佬、毛南等族有渊源关系。自宋以后,其名称从文献消失,再无记载。 百越亦作“粤”、“越”或“百粤”。中国古族名。秦汉前越人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南部广大地区。因部落众多,故名。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先后著录于记载的有于越、句吴、扬越、瓯越、东越、闽越、南越、骆越、西呕(瓯)、夷越、夔越、山越等。语言属一字数音的胶着语。有断发文身、错臂左衽、住干栏、行悬棺葬等习俗。信鸡卜,部分以龙蛇为图腾。主要从事渔猎和农耕,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以有肩石斧、有段石和几何印纹陶为共同的文化特征。擅冶炼、纺织、造船等技术。秦汉后,部分与汉人融合,部分与今壮、布依、侗、傣、水、黎、毛难、仫佬等族有渊源关系。宋以后文献无“百越”的记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