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皇甫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皇甫谧215—282魏晋著名学者。字晏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年20,从乡人席坦学儒,勤奋不怠,躬 自耕稼,带书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终生不仕,以著述为务。后患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所著诗赋诔颂论难50余卷,计有: 《皇甫谧集》2卷,《帝王世纪》10卷,《高士传》6卷,《逸士传》1卷,《列女传》6卷,《玄晏春秋》3卷,《黄帝甲乙经》10卷,《皇甫士安依诸方撰》1卷,《朔气长历》 1卷,《皇甫谧·曹翕论寒食散方》2卷,注《鬼谷子》3卷; 另,《旧唐书·经籍志》补录其《年历》6卷。 027 皇甫谧215—282晋代针灸学家。字士安,号玄宴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自幼家贫,少时不好学。青年时代开始发愤读书,研究经史,著述为务,成为经学大师。曾几次被推荐为官,均坚辞不就。著《帝王世纪》、《高士传》、《烈女传》、《玄宴春秋》等。42岁时中风痹疾,半身不遂,因而学医。常年手不释卷,博览医书,专心研究医理。他将《素问》、《黄帝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3部书综合编著成《针灸甲乙经》12卷,总结了晋代以前针灸成就,系统地综述了脏腑、经络、穴位、针灸操作、诊断、治疗等内容,为我国最早的针灸专著,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安定朝那 (今宁夏固原东南)人,魏晋著名学者。其性“沉静寡欲”,自号玄晏先生,终身未人仕,惟“以著述为务”,其主要著作有《帝王世纪》、《列女传》、《高士传》、《逸士传》、《玄晏春秋》等 (《晋书·皇甫谧传》)。其中《帝王世纪》一书,虽是一部上起传说时代,下至汉魏的史书,却集中反映了皇甫谧的人口观。主要内容:其一,重视人口数据的考察。皇甫谧认为掌握人口数据的变化,是研究各历史阶段社会情况的依据,所以他用了很大的气力,比较系统地整理了我国从夏禹到三国时期的主要人口数字,成为我国系统考察整理人口数据的第一人。他在《帝王世纪》中所提供的数据,虽不完全可靠,但乃不失为后世整理人口资料的重要线索。其二,重视对人口增减原因的考察。皇甫谧在整理古代人口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真地研究了历代人口增减的原因,认为这个问题与统治者的所实行的政策有密切关系,大凡政治清明,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历史时期,社会安定,人口数增殖迅速。如文景时期,“霍光廉政”时期,光武中兴时期等历史阶段,就是实证。反之,统治者内兴土木、外兴争战,横征暴敛、刑罚苛刻之政,则会出现社会动荡,人口大量流移死亡,人口数则必定急剧减少。如秦朝、汉武帝时期,王莽篡位时期,东汉末年的情况便是如此。总之,皇甫谧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较系统地整理古代人口数据、考察人口增减原因的人,他在人口问题上的贡献,应该充分肯定。 皇甫谧215—282魏晋时期医学家。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少小时不喜好学习,20岁后始发愤读书,跟从垣席学习儒学,后成为著名的经学大师。皇甫谧42岁时,由于患风痹疾,半身不遂,再加上经受了百余天的耳聋疾病的折磨,开始钻研医学。虽曾数次被举荐为官,均推辞不就。皇甫谧鉴于医学理论书籍内容重复较多,于是就把当时风行于世的《素问》、《黄帝针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删去重复,以类相从,择其精华,编著成 《针灸甲乙经》 (又名 《黄帝三部针经》)12卷。该书内容涉及脏腑经络、脉诊、腧穴部位、针灸手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征候和针灸取穴等,对晋以前针灸学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该书不仅对临床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之一。皇甫谧还著有《论寒食散方》两卷,今佚,部分内容散见于《诸病源候论》和《医心中》方。另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烈女传》、《玄晏春秋》等,均佚。 皇甫谧215—282西晋学者。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著有《帝王世纪》、《列女传》、《高士传》、《逸士传》、《玄晏春秋》等。在人口问题上的贡献是:1.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夏禹到三国时期的主要人口数。“禹平水土(约前2100年),还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周公相成王(约前1024年),“致治刑错,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自世子公侯以下至于庶民,凡千百八十四万七千人”;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民户千三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民户“二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2.对中国古代人口增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凡统治者与民休息,薄赋轻敛,在社会安定的情况下,人口就会迅速增长;相反,赋役苛重和长期战争,人口则会大批死亡,急剧减少。 皇甫谧215——282西晋文学家。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今甘肃平凉)人。家贫,曾躬自耕稼,常常携书劳作。后患严重风痹,常委顿不起,犹手不释卷。朝廷屡召,皆不赴,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挚虞等出其门下。《晋书·皇甫谧传》称其“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于世”。今其著作多已散佚,仅存《高士传》和一些论、序文字。见收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皇甫谧皇甫谧皇甫谧 (215—282),中国医学家。字士安,魏晋间安定朝那 (今甘肃平凉西郊) 人。幼不好学,游荡无度。二十始学书,手不释卷。不入仕途,著述为务。中年得风痹,始钻研医学。皇甫谧为战胜风痹,专攻针灸书籍,发现以前针灸著作中“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决心 “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根据 《黄帝内经》 中 《素问》、《针经》 (即 《灵枢》)和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三部著作,参照其他书籍,结合个人治病心得,进行总结整理,著成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简称《甲乙经》)。《甲乙经》 12卷,118篇。在总结晋以前针灸学成就基础上,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 (单穴49、双穴300),详细叙述各种疾病针灸取穴方法。《甲乙经》 是中国现存最早针灸经典著作,对针灸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皇甫谧皇甫谧 (215—282),中国医学家,字士安,魏晋间安定朝那 (今甘肃平凉西郊)人。幼不好学,游荡无度。二十始学书,手不释卷。不入仕途,著述为务。中年得风痹,始钻研医学。皇甫谧为战胜风痹,专攻针灸书籍,发现以前针灸著作中 “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决心 “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根据 《黄帝内经》中 《素问》、《针经》(即 《灵枢》)和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参照其他书籍,结合个人治病心得,进行总结整理,著成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简称 《甲乙经》)。《甲乙经》 12卷,118篇。在总结晋以前针灸学成就基础上,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 (单穴49、双穴300),详细叙述各种疾病针灸取穴方法。《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针灸经典著作,对针灸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皇甫谧215~282幼名静,字士安, 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平凉西北)人。幼丧母,由家境贫寒的叔父母抚养, 迁居新安。年至20, 仍游荡无度,不思勤学,人以为痴。经叔母任氏启示,猛然醒悟,发愤读书,常废寝忘食。博通典籍与百家之言,成为当时兼通文、史、医的著名学者。沉静寡欲,以著述为务。有 《礼乐》、《圣真》、《玄守》、《释劝》等论与 《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三都赋序》行于世。40岁时,继母去世,回朝那奔丧,自此永居。后患风痹症,仍 “手不辍卷”、“披阅不怠”,写信向皇帝借书,晋武帝赠书一车。并研究医学, 自我施治,病渐癒,推己及人,为乡邻治病。著《寒石散论》、《巢氏病源》、《针灸甲乙经》等医学著作,其《针灸甲乙经》共12卷128篇, 阐述经络理论, 明确人体穴位名称及位置,详述疾病针灸取位及各穴主治症侯,为中国医学奠定了针灸理论的基础。一生俭朴,反对厚葬陋习。热心荐举人才,被誉为晋之 “伯乐”。门人挚虞、张轨、朱综、席纯等,皆为西晋名臣。今灵台县独店乡张鳌坡村西有皇甫谧墓,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皇甫谧中国古代医学家。公元215年生。在42~46岁时患风痹疾,肢体不遂,因而钻研医学。256~282年间写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或《甲乙经》),为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全书分12卷,128篇。书中叙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共70篇。另有《寒食散论》1卷,失传,只在《诸病源候论》中保存了部分内容。公元282年去世。 皇甫谧见《针灸甲乙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