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皮格马利翁效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皮格马利翁效应pigemaliweng xiaoying心理学家在教育领域中发现的一种预言自我实现现象,由一希腊神话而得名。相传,在塞浦路斯有一位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善于雕塑,他在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之后爱上了这座雕像,渴望她获得生命,成为自己的情侣。他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特。爱神使雕像少女真的获得了生命。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变成了现实。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收到戏剧性效果的现象。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与期望都倾注在自己雕塑的少女塑像上,后来竟使塑像变成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对小学1—6年级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测验,而后随机在各班抽取20%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并有意告诉每个班的老师:这些学生是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习潜力。8个月后,再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学生比控制组的学生有很大的进步。研究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体贴与行动方式将期待传递给他们,使学生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并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教师更大的教育热情,而把感情和期望移情到学生身上。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兄弟姐妹情况等各种信息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的,期望形成后又通过各种方式如分组、强化、提问等影响被期望的学生,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期望,最后又表现在学生的行动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又进一步影响教师的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表现为教师心里对学生所暗含的期望,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D.Rosenthal)在一项心理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R.和雅各布森(Jacobson)在其著作《教室中的皮格马利翁》(1968)中描述了这一现象。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的一座少女雕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果然使雕像活了起来。罗森塔尔在智力测验中发现,教师抱有期待的学生,比之教师不抱期待的学生,在智力、品格等方面的发展都要高得多。这一现象在他们的实验中得到验证。在智力测验后,他们告诉教师,某几个儿童很有发展前途。尽管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但8个月后的测试表明,他们获得了明显的发展。罗森塔尔认为这一结果是从教师的期待中产生的。由于教师对这些学生有较好的印象,就可能在教学工作中给予良好的刺激和更多的指导。同时学生也会从这种期待中获得进取的要求,产生对教师的信赖,从而产生这种效应。这种心理现象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中比较明显,对教师工作有重要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